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绪论 | 第12-15页 |
一、问题提出 | 第12页 |
二、论文结构 | 第12-13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四、现有成果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 | 第15-23页 |
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历史演进 | 第15-18页 |
一、古代民间调解 | 第15-16页 |
二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调解 | 第16页 |
三、建国以后的人民调解工作 | 第16-17页 |
四、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新时期人民调解的现实状况 | 第18-23页 |
一、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现状 | 第18-19页 |
(一) 人民调解组织 | 第18页 |
(二) 人民调解员 | 第18-19页 |
(三) 人民调解组织开展业务情况 | 第19页 |
二、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改革与发展 | 第19-23页 |
(一) 人民调解工作领域有效拓展 | 第19-20页 |
(二) 人民调解组织形式不断丰富 | 第20页 |
(三) 人民调解协议效力得以提升 | 第20页 |
(四) 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| 第20-21页 |
(五) 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| 第21页 |
(六) 人民调解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现实困境 | 第23-31页 |
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5页 |
一、定位不明,功能趋于弱化——制度属性与调解范围 | 第23页 |
二、体制不顺,运作效率偏低——调解机制与调解效力 | 第23-24页 |
三、经费不足,力量日渐式微——调解组织的资源困境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立法现状 | 第25-31页 |
一、人民调解的国家立法长期滞后 | 第25-26页 |
二、人民调解的地方立法差异较大 | 第26页 |
三、地方立法规制探索——广东省人民调解的立法困境 | 第26-29页 |
(一) 关于人民调解的性质 | 第27-28页 |
(二) 关于人民调解组织 | 第28页 |
(三) 关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查取证权 | 第28页 |
(四) 关于人民调解员 | 第28页 |
(五) 关于民间纠纷的调解 | 第28-29页 |
(六) 关于人民调解协议 | 第29页 |
四、广东省“大调解”立法的尝试与反思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法理思辨 | 第31-43页 |
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框架 | 第31-34页 |
一、人民调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31-33页 |
二、人民调解制度的基本框架 | 第33-34页 |
(一) 人民调解的机构 | 第33页 |
(二)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构成 | 第33-34页 |
(三) 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工作的原则 | 第34页 |
(四) 人民调解的具体程序和方式 | 第34页 |
(五) 人民调解的效力 | 第34页 |
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与功能 | 第34-38页 |
一、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分析 | 第34-36页 |
二、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定位 | 第36-38页 |
(一) 社区自治促进功能 | 第36页 |
(二) 成本效益合宜功能 | 第36-37页 |
(三) 社会秩序稳定功能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域外调解制度的相关比较 | 第38-43页 |
一、美国民事调解制度 | 第38-39页 |
二、德国民事调解制度 | 第39页 |
三、日本民事调停制度 | 第39-40页 |
四、台湾地区调解制度 | 第40-41页 |
五、启示与借鉴 | 第41-43页 |
(一) 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 | 第41-42页 |
(二) 纠纷解决主体多元化 | 第42页 |
(三) 纠纷解决组织和人才专业化 | 第42页 |
(四)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规则化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建构和程序设计 | 第43-51页 |
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准确定位 | 第43-45页 |
一、巩固人民调解的私力属性 | 第44页 |
二、强化人民调解的公力保障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措施 | 第45-47页 |
一、人民调解员及其专业化组织 | 第45-46页 |
二、行业性或专门性民间调解组织 | 第46页 |
三、人民调解的范围与效力 | 第46-47页 |
(一) 关于人民调解范围 | 第46-47页 |
(二) 关于人民调解协议效力 | 第47页 |
第三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程序设计 | 第47-51页 |
一、调解程序 | 第47-48页 |
(一) 调解程序的简便性 | 第47-48页 |
(二) 调解程序的被动性 | 第48页 |
(三) 调解程序的规范性 | 第48页 |
(四) 调解程序的保密性 | 第48页 |
二、救济程序 | 第48-49页 |
三、保障程序 | 第49页 |
四、人民调解与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| 第49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附录 | 第54-76页 |
附件1 | 第54-61页 |
附件2 | 第61-65页 |
附件3 | 第65-72页 |
附件4 | 第72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附录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