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被害人的诉讼地位概述 | 第12-20页 |
·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界定 | 第12-16页 |
·被害人概念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·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界定 | 第14-16页 |
·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诉讼地位的类型 | 第16-17页 |
·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理论分析 | 第17-20页 |
·尊严理论 | 第18页 |
·报应理念 | 第18-19页 |
·刑事救济理念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影响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因素探析 | 第20-27页 |
·诉讼观念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| 第20-21页 |
·国家利益主导论 | 第20页 |
·被告人权益保护论 | 第20页 |
·诉讼格局平衡论 | 第20-21页 |
·重视实体结果论 | 第21页 |
·诉讼模式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| 第21-27页 |
·国家和阶级产生前的被害人 | 第21-22页 |
·弹劾式诉讼与被害人 | 第22-23页 |
·纠问制诉讼与被害人 | 第23-24页 |
·近代刑事诉讼模式与被害人 | 第24-25页 |
·现代职权主义诉讼模式、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被害人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域外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述评 | 第27-34页 |
·域外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嬗变 | 第27-28页 |
·域外被害人主体性诉讼地位的确认 | 第28-30页 |
·域外被害人主体性诉讼地位的保障 | 第30-34页 |
·被害人在侦查、起诉、审判中被赋予的权利 | 第31-32页 |
·被害人获得赔偿的相关权利 | 第32页 |
·被害人获得国家补偿的相关权利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我国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现状及其反思 | 第34-47页 |
·我国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历史变迁 | 第34-36页 |
·古代时的被害人 | 第34-35页 |
·民国时的被害人 | 第35页 |
·当代时期的被害人 | 第35-36页 |
·我国被害人当事人诉讼地位的保障 | 第36-38页 |
·被害人在公诉中的地位 | 第37-38页 |
·被害人享有自诉人的地位 | 第38页 |
·被害人享有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地位 | 第38页 |
·我国把被害人列为当事人的应然性分析 | 第38-43页 |
·人权理念的进步 | 第39页 |
·司法公正原则在诉讼程序中的必然体现 | 第39-40页 |
·平衡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内在价值 | 第40-42页 |
·国家救济原则的应有之意 | 第42-43页 |
·我国被害人具有当事人资格的正当性 | 第43-45页 |
·赋予被害人以当事人身份参与诉讼引发的思考 | 第45-47页 |
·被害人在公诉程序中当事人地位具有依附性 | 第45页 |
·被害人在公诉程序中存在权利缺失 | 第45-47页 |
第5章 我国被害人诉讼地位立法的完善 | 第47-54页 |
·完善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立法的现实价值 | 第47-49页 |
·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根本宗旨 | 第47页 |
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,稳定社会秩序 | 第47-48页 |
·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,提高人们法制观念,增强法制意识 | 第48-49页 |
·完善的具体措施 | 第49-54页 |
·完善被害人控诉权 | 第49-50页 |
·完善被害人知悉权 | 第50页 |
·完善被害人抗诉请求权 | 第50-52页 |
·完善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 | 第52页 |
·完善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| 第52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