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·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| 第9-11页 |
·国外电价形成机制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·国内电价形成机制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总体思路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电价形成的理论基础 | 第12-21页 |
·电价的构成及其特殊性 | 第12-14页 |
·电力产品的形成过程 | 第12-13页 |
·电价的形成过程与电价体系 | 第13页 |
·电价形成的特殊性 | 第13-14页 |
·电价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| 第14-17页 |
·价格理论 | 第14-15页 |
·电价的内涵 | 第15-17页 |
·电价形成机制的组成与定价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定价原则 | 第17页 |
·电价水平 | 第17页 |
·电价结构 | 第17-18页 |
·调控机制 | 第18页 |
·定价方法 | 第18页 |
·影响电价的因素 | 第18-21页 |
·微观因素 | 第19-20页 |
·宏观因素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我国电价体制改革与电价形成机制的国际比较 | 第21-26页 |
·我国电价体制历史回顾 | 第21-23页 |
·计划经济时期至改革开放前的电价(1949-1978) | 第21页 |
·价格改革初期的电价(1979-1984) | 第21页 |
·价格改革中期的电价(1985-1995) | 第21-22页 |
·价格改革后期的电价(1995-2002) | 第22页 |
·电力体制改革后的电价(2002年至今) | 第22-23页 |
·电价形成机制的国际比较 | 第23-26页 |
·英国的电价机制 | 第23页 |
·澳大利亚电价形成机制 | 第23-24页 |
·法国的电价机制 | 第24-25页 |
·日本的电价机制 | 第25-26页 |
第4章 目前湖南电价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6-33页 |
·湖南电力系统与电价体系现状 | 第26-27页 |
·湖南发电侧市场结构完善 | 第26-27页 |
·湖南输电网建设滞后 | 第27页 |
·湖南销售电价结构与比价关系欠合理 | 第27页 |
·上网电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输配电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销售电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9-32页 |
·销售电价的价格信号弱 | 第29页 |
·销售电价体系复杂 | 第29页 |
·不同电压等级之间电价差偏小 | 第29-30页 |
·两部制电价执行范围较小 | 第30-31页 |
·峰谷分时、丰枯电价僵化 | 第31页 |
·不同类电价间交叉补贴严重 | 第31-32页 |
·电价体系中无优质优价的制度设计 | 第32页 |
·煤电联动处境尴尬 | 第32-33页 |
第5章 湖南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建议 | 第33-41页 |
·上网电价 | 第33-35页 |
·建立两部制上网电价 | 第33-34页 |
·建立大用户直供的双边交易市场 | 第34-35页 |
·输配电价 | 第35-37页 |
·输配电价体系 | 第35-36页 |
·输配电价定价原则与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建立两部制的输配电价体系 | 第37页 |
·销售电价 | 第37-40页 |
·销售电价体系建设原则 | 第37-38页 |
·简化销售电价体系 | 第38页 |
·适当调整电压差价 | 第38页 |
·扩大两部制电价执行范围 | 第38-39页 |
·建立分时、丰枯电价定期调整机制 | 第39页 |
·建立基于负荷特性的差异化价格 | 第39-40页 |
·理顺煤电关系 | 第40-41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