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在这里沉思--湖北咸宁向阳湖“五七”干校研究
| 本文创新点 | 第1-6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0页 |
| 目录 | 第10-12页 |
| 导论 | 第12-21页 |
| 一、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的确立 | 第12-13页 |
| 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| 三、本论文的结构方式 | 第19-21页 |
| 第一章 "五七"干校的知识学谱系 | 第21-49页 |
| 第一节 "五七"干校溯源 | 第21-32页 |
| 一、何谓"五七"干校 | 第22-25页 |
| 二、"五七"干校兴办的历史背景 | 第25-29页 |
| 三、作为办校方针的"五七指示" | 第29-32页 |
| 第二节 当代文化人的政治悲剧 | 第32-49页 |
| 一、文学环境的一体化 | 第32-35页 |
| 二、源于文化精神和专制政治的"思想改造" | 第35-36页 |
| 三、作家姿态与知识分子人格 | 第36-49页 |
| 第二章 仓皇促迫的人生转折 | 第49-68页 |
| 第一节 历史上的向阳湖"五七"干校 | 第49-51页 |
| 第二节 怨也向阳念也向阳 | 第51-57页 |
| 第三节 人生转折中的复杂心态 | 第57-68页 |
| 第三章 向阳湖干校记忆与文化内涵 | 第68-91页 |
| 第一节 干校记忆的心理机制 | 第69-79页 |
| 一、追思与见证——干校记忆的两种模式 | 第69-74页 |
| 二、控诉与反思——干校记忆的两种向度 | 第74-79页 |
| 第二节 "向阳湖文化"及其内涵 | 第79-91页 |
| 一、两次论争的回顾 | 第79-83页 |
| 二、"向阳湖文化"的内涵 | 第83-91页 |
| (一) "文革"灾难的见证 | 第83-85页 |
| (二) 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蜕变的标本 | 第85-87页 |
| (三) 新时期文学的源头之一 | 第87-91页 |
| 第四章 多样态的向阳湖文学 | 第91-124页 |
| 第一节 陈白尘:笑傲坎坷人生路 | 第93-104页 |
| 第二节 冰心:"逆来顺受"与爱的哲学 | 第104-109页 |
| 第三节 牛汉:永不停歇的歌者 | 第109-117页 |
| 第四节 臧克家:五七路上"忆向阳" | 第117-124页 |
| 结语 | 第124-12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6-134页 |
|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