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辅站技术定位原理及算法研究
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| ·网络RTK概述 | 第9-12页 |
| ·网络RTK的优点 | 第9-11页 |
| ·网络RTK技术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| ·参考站间模糊度解算技术 | 第13-14页 |
| ·空间相关误差 | 第14-17页 |
| ·改正数的生成 | 第17-18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主辅站技术基本原理 | 第20-28页 |
| ·主辅站的工作原理 | 第20-22页 |
| ·主辅站技术中的关键概念 | 第22-26页 |
| ·公共整周模糊度水平 | 第22-23页 |
| ·网络与子网 | 第23-26页 |
| ·弥散性误差和非弥散性误差 | 第26页 |
| ·主辅站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| 第26-28页 |
| 第三章 主辅站技术的数学模型 | 第28-36页 |
| ·观测方程 | 第28-30页 |
| ·基本观测方程 | 第28-29页 |
| ·站间单差观测方程 | 第29-30页 |
| ·公共整周模糊度水平的产生 | 第30-31页 |
| ·差分改正数 | 第31-32页 |
| ·差分改正数在流动站的应用 | 第32-36页 |
| 第四章 主辅站技术的实现 | 第36-50页 |
| ·主辅站技术实现的平台 | 第36-38页 |
| ·主辅站定位的业务流程 | 第38-40页 |
| ·数据处理流程 | 第38页 |
| ·“主辅站—流动站”通信的主要协议 | 第38-40页 |
| ·用户终端的应用 | 第40-50页 |
| ·主辅站对流动站的改正模式 | 第40-42页 |
| ·RTCM格式 | 第42-50页 |
| 第五章 差分改正数的生成算法 | 第50-59页 |
| ·一般的加权平均法 | 第50-51页 |
| ·线性内插法 | 第51页 |
| ·低次曲面模型法 | 第51-52页 |
| ·偏导算法 | 第52-53页 |
| ·最优三角形内插法 | 第53-55页 |
| ·最小二乘配置法 | 第55-59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| ·总结 | 第59-60页 |
| ·展望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|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65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