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图目录 | 第1-10页 |
| 表目录 | 第10-11页 |
|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| 第11-13页 |
| 摘要 | 第13-15页 |
| Abstract | 第15-17页 |
| 第一章绪论 | 第17-4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7-19页 |
| ·物理背景与观测量 | 第19-33页 |
| ·电磁波基础 | 第19-21页 |
| ·观测信号频率特征 | 第21-24页 |
| ·GNSS 观测量及其精度 | 第24-26页 |
| ·VLBI 的观测量及其精度 | 第26-30页 |
| ·VLBI2010 系统特征 | 第30-3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| 第33-40页 |
| ·IVS 及VLBI 数据分析现状 | 第33-35页 |
| ·IGS 及GNSS 数据分析现状 | 第35-38页 |
| ·观测水平上的组合观测量 | 第38-39页 |
| ·数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| 第39-40页 |
| ·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| 第40-43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40-4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42-43页 |
| 第二章时空参考系与参考基准 | 第43-67页 |
| ·引言 | 第43-44页 |
| ·时空参考系 | 第44-51页 |
| ·时空几何描述 | 第44-45页 |
| ·基本时空参考系的定义 | 第45-47页 |
| ·BCRS 和GCRS 的转换 | 第47-49页 |
| ·坐标时参考系与空间坐标参考系 | 第49-51页 |
| ·计量基准与时空坐标单位 | 第51-55页 |
| ·国际单位制与计量基准 | 第51-52页 |
| ·观测量的数值及其单位 | 第52-53页 |
| ·相对论框架下的时空坐标单位 | 第53-55页 |
| ·时空坐标的参考基准 | 第55-60页 |
| ·坐标时参考基准 | 第56-57页 |
| ·空间几何坐标参考基准 | 第57-60页 |
| ·定义参考基准的代数约束 | 第60-65页 |
| ·统计约束 | 第60-63页 |
| ·函数模型约束 | 第63-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| 第三章坐标时参考系 | 第67-83页 |
| ·引言 | 第67-68页 |
| ·恒星时与世界时 | 第68-69页 |
| ·原时和坐标时 | 第69-73页 |
| ·原时和坐标时的关系 | 第69页 |
| ·TT 和TDB | 第69-71页 |
| ·坐标时的应用与实现 | 第71-72页 |
| ·坐标时之间的关系 | 第72-73页 |
| ·坐标时转换 | 第73-81页 |
| ·时间膨胀积分与TE 时间历表 | 第73-74页 |
| ·TCB 和TCG 的转换 | 第74-75页 |
| ·TDB 与TT 的转换及INPOP08 四维历表 | 第75-78页 |
| ·地面附近的原时和坐标时的换算 | 第78-79页 |
| ·天文单位系统 | 第79-8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| 第四章EOP 参数与空间参考系 | 第83-119页 |
| ·引言 | 第83-84页 |
| ·天球参考极与EOP 参数 | 第84-89页 |
| ·地球定向运动的描述 | 第84-86页 |
| ·天球参考轴的选择 | 第86-89页 |
| ·GCRS 与ITRS 的转换方法 | 第89-105页 |
| ·IAU 关于坐标转换的新决议 | 第89页 |
| ·NRO、CIRS 和TIRS | 第89-92页 |
| ·各种转换方法之间的关系 | 第92-93页 |
| ·基于NRO 的坐标转换 | 第93-99页 |
| ·基于春分点的坐标转换 | 第99-105页 |
| ·地方坐标系与ITRS 的转换 | 第105-108页 |
| ·天文坐标、大地坐标和地心坐标 | 第105-107页 |
| ·地方坐标系到ITRS 的转换 | 第107-108页 |
| ·基本的空间坐标参考系的定义及其实现 | 第108-118页 |
| ·ICRS 的定义及其实现 | 第108-113页 |
| ·ITRS 的定义及其实现 | 第113-11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8-119页 |
| 第五章联合数据分析的数学物理改正模型 | 第119-151页 |
| ·引言 | 第119页 |
| ·地面参考点改正模型 | 第119-131页 |
| ·参考点的正则化位置与潮汐数值规范 | 第120-121页 |
| ·潮汐和潮汐负载改正模型 | 第121-127页 |
| ·表面负载改正模型 | 第127-128页 |
| ·仪器参考点时变模型 | 第128-131页 |
| ·传播路径改正模型 | 第131-142页 |
| ·电离层延迟模型 | 第132-137页 |
| ·对流层延迟模型 | 第137-139页 |
| ·相对论与多路径效应 | 第139-142页 |
| ·空间参考点改正模型 | 第142-146页 |
| ·卫星轨道扰动模型 | 第142-145页 |
| ·射电源结构改正模型 | 第145-146页 |
| ·设备延迟改正模型 | 第146-149页 |
| ·VLBI 系统的设备延迟改正 | 第146-148页 |
| ·GNSS 的系统设备延迟改正 | 第148-1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49-151页 |
| 第六章联合数据分析的参数估计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| 第151-183页 |
| ·引言 | 第151页 |
| ·数据处理模型 | 第151-156页 |
| ·数据分析的观测模型 | 第151-153页 |
| ·数据分析的数学模型 | 第153-155页 |
| ·模型误差 | 第155-156页 |
| ·联合数据分析的参数估计方法 | 第156-170页 |
| ·函数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 | 第157-166页 |
| ·随机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 | 第166-170页 |
| ·联合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 | 第170-182页 |
| ·可靠性理论 | 第171-176页 |
| ·粗差探测与定位 | 第176-178页 |
| ·附加系统参数的统计检验 | 第178-18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82-183页 |
| 第七章联合数据分析的观测模型及其参数化方法 | 第183-207页 |
| ·引言 | 第183页 |
| ·GNSS 观测模型 | 第183-200页 |
| ·整周模糊度与电离层 | 第184-187页 |
| ·参数偏微分公式 | 第187-191页 |
| ·GNSS 非差观测方程的建立 | 第191-198页 |
| ·观测方程的约化 | 第198-200页 |
| ·VLBI 观测模型 | 第200-205页 |
| ·参数偏微分公式 | 第200-203页 |
| ·观测方程的约化 | 第203-205页 |
| ·分段线性参数化模型 | 第205-206页 |
| ·分段线性补偿函数模型 | 第205-206页 |
| ·约束条件 | 第20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06-207页 |
| 第八章联合解算方案研究 | 第207-219页 |
| ·引言 | 第207页 |
| ·联合解算的观测量与数学模型 | 第207-208页 |
| ·联合解算算法与解算策略研究 | 第208-212页 |
| ·建立参考架的解算方案 | 第212-215页 |
| ·校准各种系统差的解算方案 | 第215-216页 |
| ·提供EOP 快速服务的解算方案 | 第216-21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17-219页 |
| 第九章结论及未来工作设想 | 第219-225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| 第219-222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222-22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25-237页 |
| 附录 | 第237-265页 |
| A VLBI2010 宽带延迟模糊度解算 | 第237-241页 |
| A1 解算方案 | 第237-239页 |
| A2 观测频段选择 | 第239-241页 |
| B 相似变换模型与建立ITRF2005 的数学模型 | 第241-244页 |
| B1 三维坐标相似变换 | 第241页 |
| B2 建立ITRF2005 的数学模型 | 第241-244页 |
| C 坐标系定点旋转变换方法 | 第244-253页 |
| C1 坐标系定点变换的矢量表示方法 | 第244-245页 |
| C2 基于旋转矢量的坐标系定点旋转变换 | 第245-248页 |
| C3 基于殴勒角的坐标转换 | 第248-253页 |
| D VLBI 理论时延模型 | 第253-265页 |
| D1 平面波前 | 第254-256页 |
| D2 球面波前 | 第256-262页 |
| D3 引力延迟模型 | 第262-263页 |
| D4 总的延迟模型 | 第263-265页 |
| 作者简历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265-267页 |
| 致谢 | 第2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