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25页 |
·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选题背景和研究范畴 | 第9-10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0页 |
·完善和拓展学科理论,满足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 | 第10页 |
·创新发展MBO 理论,适应MBO 实施的实践要求 | 第10页 |
·管理层收购(MBO)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| 第10-13页 |
·管理层收购(MBO)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·管理层收购(MBO)的适用范围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-23页 |
·中西方管理层收购(MBO)的发展 | 第13-17页 |
·MBO 在西方的发展 | 第13-14页 |
·MBO 在俄罗斯、中东欧等地的发展 | 第14-15页 |
·MBO 在中国的发展 | 第15-17页 |
·国内外管理层收购(MBO)理论 | 第17-22页 |
·国外管理层收购(MBO)理论观点撮要 | 第17-20页 |
·国内对管理层收购(MBO)的理论纷争 | 第20-22页 |
·理论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论文的研究思路和预期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·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2 我国管理层收购(MBO)国有资本的动因分析 | 第25-34页 |
·我国管理层收购(MBO)国有资本的政策动因 | 第25-27页 |
·明晰产权 | 第25-26页 |
·国有股减持 | 第26页 |
·有效激励 | 第26-27页 |
·国退民进 | 第27页 |
·我国管理层收购(MBO)国有资本的个人动因 | 第27-34页 |
·获取企业价值的合理诉求 | 第27-29页 |
·经理人员创业的客观需要 | 第29-30页 |
·获取超常收益的利益追求 | 第30-34页 |
·通过盈余管理获取超常收益 | 第30-33页 |
·通过低价收购获取超常收益 | 第33-34页 |
·通过高财务杠杆获取超常收益 | 第34页 |
·我国管理层收购(MBO)国有资本的其他动因 | 第34页 |
3 我国管理层收购国有资产(MBO)与国有资产流失 | 第34-43页 |
·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辨析 | 第35-36页 |
·MBO 与国有资产流失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| 第36-38页 |
·国有资产流失的真实原因分析 | 第38-43页 |
·MBO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| 第38-39页 |
·“多层委托——代理链”存在弊端 | 第39-40页 |
·市场运作机制导致公平缺失 | 第40页 |
·缺乏良好的定价模式 | 第40-41页 |
·市场中介良莠不齐 | 第41页 |
·融资手段不足、收购资金来源存在问题 | 第41-42页 |
·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缺乏 | 第42页 |
·信息披露不详细、不及时 | 第42-43页 |
4 国有企业MBO 对策及建议 | 第43-63页 |
·国有企业MBO 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及对策 | 第43-54页 |
·现行国有企业MBO 法律规范 | 第43-44页 |
·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现状 | 第44-45页 |
·《企业国有资产法》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防治与MBO 的影响 | 第45-51页 |
·整合国有资产转让与交易机制,遏制国有资产流失 | 第45-48页 |
·以公开交易为原则,严格限制转让价格,遏制国有资产流失 | 第48-49页 |
·解决与国有资产转让密切相关的关联交易问题,遏制国有资产流失 | 第49-51页 |
·关于立法模式的建议 | 第51-54页 |
·法律调整模式带来的困境 | 第51-53页 |
·财产权和治理结构模式忽略多元主体的价值创造的困境 | 第53页 |
·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孱弱导致机会主义的困境 | 第53页 |
·确定立法模式必须转变思维 | 第53-54页 |
·转让对价的问题及对策 | 第54-57页 |
·国资部门控制转让价格的主要方式 | 第54页 |
·现行转让对价方式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转让对价方式改革的方向 | 第56-57页 |
·有限合伙企业——解决我国国有企业MBO 融资的一种方案 | 第57-63页 |
·我国国有企业MBO 融资的现状 | 第57-58页 |
·有限合伙企业成为MBO 融资选择的理论说明 | 第58-59页 |
·有限合伙企业成为MBO 融资选择的可行性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方案适用注意——全面设计有限合伙协议 | 第60-63页 |
·利润索取限制条款 | 第60页 |
·反稀释条款 | 第60-61页 |
·退伙限制条款 | 第61-62页 |
·对资金退出方式应进行明确约定 | 第62-63页 |
结束语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后记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