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一、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发展历程、立法现状及问题 | 第8-15页 |
(一) 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发展历程 | 第8-10页 |
(二) 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立法概况 | 第10-11页 |
(三) 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学说 | 第11-14页 |
1. 替代说 | 第12页 |
2. 辅助参加说 | 第12-13页 |
3. 分解说 | 第13-14页 |
(四) 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缺陷 | 第14-15页 |
1. 制度设计存在内部矛盾 | 第14-15页 |
2. 片面追求诉讼经济,忽略了第三人的程序保障 | 第15页 |
二、两大法系第三人制度比较研究 | 第15-25页 |
(一) 美国的诉讼第三人制度 | 第16-18页 |
1. 诉讼参加 | 第16-18页 |
2. 引入第三人诉讼 | 第18页 |
(二) 德国的诉讼第三人制度 | 第18-22页 |
1. 主参加制度 | 第19页 |
2. 辅助参加制度 | 第19-22页 |
(三) 日本的诉讼第三人制度 | 第22-24页 |
1. 独立当事人参加 | 第22-23页 |
2. 共同诉讼参加 | 第23页 |
3. 辅助参加 | 第23-24页 |
(四) 两大法系第三人制度的比较 | 第24-25页 |
三、重构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 | 第25-29页 |
(一) 立法价值及目的 | 第25-27页 |
(二) 重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具体思路 | 第27-29页 |
1. 以大陆法系诉讼第三人制度为基础 | 第27页 |
2. 考虑立法现实和司法实践 | 第27-29页 |
四、义务参加型第三人的构建 | 第29-42页 |
(一) 理论基础 | 第29-31页 |
(二) 义务参加型第三人概念及特点 | 第31-32页 |
(三) 义务参加型第三人参诉条件 | 第32-36页 |
1. 义务参加型第三人参诉的实体条件 | 第33-34页 |
2. 义务参加型第三人参诉的程序要件 | 第34-35页 |
3. 法院对第三人之诉的审查和裁量 | 第35-36页 |
(四) 义务参加型第三人参诉结构 | 第36-38页 |
(五) 义务参加型第三人参诉有关程序问题 | 第38-42页 |
1. 义务参加型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时间 | 第38-39页 |
2. 义务参加型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审理和裁判 | 第39-42页 |
五、辅助参加型第三人的构建 | 第42-48页 |
(一) 参诉方式 | 第42-43页 |
(二) 诉讼地位 | 第43-44页 |
(三) 参诉的范围 | 第44-47页 |
(四) 关于参加效力的问题 | 第47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后记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