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3.1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1.3.2 实践意义 | 第10页 |
1.4 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4.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0-12页 |
1.4.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2-13页 |
1.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5.2 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2 海关通关监管相关理论 | 第14-19页 |
2.1 通关监管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2.1.1 通关监管的定义 | 第14页 |
2.1.2 通关监管的定位 | 第14页 |
2.1.3 通关监管的作用 | 第14-15页 |
2.2 通关监管模式发展历程 | 第15-16页 |
2.3 海关现行监管体系的特点 | 第16-18页 |
2.3.1 监管范围更加广泛 | 第16-17页 |
2.3.2 监管方式更加隐性 | 第17页 |
2.3.3 监管体系更加扁平 | 第17页 |
2.3.4 协同监管更加重要 | 第17页 |
2.3.5 风险防控体系更加立体 | 第17-18页 |
2.4 通关监管与海关风险管理 | 第18-19页 |
2.4.1 海关风险管理的定义 | 第18页 |
2.4.2 通关监管与海关风险管理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3 石家庄海关通关监管业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9-31页 |
3.1 石家庄海关概况 | 第19-22页 |
3.1.1 河北省区位情况 | 第19页 |
3.1.2 河北省外贸情况 | 第19-21页 |
3.1.3 石家庄海关机构情况 | 第21-22页 |
3.2 石家庄海关通关监管现状 | 第22-26页 |
3.2.1 口岸监管 | 第22-24页 |
3.2.2 通关效率 | 第24-25页 |
3.2.3 风险参数 | 第25页 |
3.2.4 风险布控 | 第25-26页 |
3.2.5 打私情况 | 第26页 |
3.3 石家庄海关通关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6-31页 |
3.3.1 执法不统一 | 第26-27页 |
3.3.2 高级认证企业查验率过高 | 第27-28页 |
3.3.3 安全准入和税收征管风险高发 | 第28页 |
3.3.4 风险布控有效率低 | 第28-29页 |
3.3.5 新业态出现新的监管风险 | 第29-31页 |
4 石家庄海关通关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1-36页 |
4.1 外部原因 | 第31页 |
4.1.1 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| 第31页 |
4.1.2 执法环境恶劣 | 第31页 |
4.1.3 多部门平行管理模式带来弊端 | 第31页 |
4.2 内部原因 | 第31-36页 |
4.2.1 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固化 | 第31-32页 |
4.2.2 风险管理运行资源不充分 | 第32-34页 |
4.2.3 风险防控手段有待完善 | 第34页 |
4.2.4 风险防控能力存在不足 | 第34-35页 |
4.2.5 查验领域的风险防控缺少权利制约 | 第35页 |
4.2.6 差别化管理的导向发生偏差 | 第35-36页 |
5.完善石家庄海关通关监管的对策建议 | 第36-43页 |
5.1 构建现代化海关通关监管体系 | 第36-38页 |
5.1.1 树立现代化海关通关监管理念 | 第36页 |
5.1.2 创新现代化海关监管方式 | 第36-37页 |
5.1.3 完善现代化海关监管保障机制 | 第37-38页 |
5.2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| 第38-39页 |
5.2.1 构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| 第38页 |
5.2.2 改进风险布控管理机制 | 第38页 |
5.2.3 构建两级风险防控联动机制 | 第38-39页 |
5.2.4 完善风险考核评估机制 | 第39页 |
5.3 完善查验领域的权利制约与监督机制 | 第39-40页 |
5.3.1 优化查验流程设置,实行“选查分离”和“查处分离” | 第39页 |
5.3.2 加大科技应用力度,提高查验作业透明度 | 第39-40页 |
5.3.3 引入多方监督力量,推动建立内外协调的监督机制 | 第40页 |
5.4 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风险管理模式 | 第40-41页 |
5.4.1 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| 第40-41页 |
5.4.2 落实企业差别化管理政策 | 第41页 |
5.4.3 加强部门间共享联动 | 第41页 |
5.5 应用大数据优化技术手段的辅助应用 | 第41-43页 |
5.5.1 建设大数据云平台 | 第41页 |
5.5.2 建设云脑智库中心,支撑双中心运作 | 第41-42页 |
5.5.3 以大数据为支撑构建移动监管模式 | 第42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后记 | 第46-4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