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体理化因子和细菌群落对杏林湾水华的响应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24页 |
1.1 水体富营养化 | 第10-11页 |
1.2 细菌的分类地位 | 第11-12页 |
1.3 蓝藻水华概述 | 第12-15页 |
1.3.1 蓝藻简介 | 第12页 |
1.3.2 水华 | 第12-13页 |
1.3.3 蓝藻水华的成因 | 第13-14页 |
1.3.4 影响蓝藻水华的主要理化因子 | 第14-15页 |
1.4 蓝藻水华的危害 | 第15-16页 |
1.4.1 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 | 第15-16页 |
1.4.2 对养殖业的危害 | 第16页 |
1.4.3 对水体景观的危害 | 第16页 |
1.5 治理蓝藻水华的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5.1 物理法 | 第16-17页 |
1.5.2 化学法 | 第17页 |
1.5.3 生物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6 蓝藻水华期间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7 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 | 第19-22页 |
1.7.1 分离培养法 | 第19页 |
1.7.2 分子生物学方法 | 第19-22页 |
1.8 研究内容及目的 | 第22-24页 |
1.8.1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8.2 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杏林湾水华期和非水华期理化因子的变化 | 第24-29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4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2.1 样品采集 | 第24-25页 |
2.2.2 理化指标的测定 | 第25-26页 |
2.2.3 数据分析 | 第26页 |
2.3 结果 | 第26-27页 |
2.4 讨论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水华和非水华期间水体的细菌群落特征 | 第29-48页 |
3.1 材料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1.1 水体总DNA提取 | 第29-30页 |
3.2 数据处理 | 第30-32页 |
3.2.1 高通量测序 | 第30页 |
3.2.2 数据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3 结果分析 | 第32-44页 |
3.3.1 细菌群落多样性比较 | 第32-36页 |
3.3.2 细菌群落组成比较 | 第36-41页 |
3.3.3 细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| 第41-42页 |
3.3.4 细菌间的相互作用 | 第42-44页 |
3.4 讨论 | 第44-48页 |
3.4.1 水华和非水华期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| 第44-45页 |
3.4.2 优势门类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 | 第45-48页 |
4 总结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8页 |
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、获奖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