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46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6-2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2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20-22页 |
1.2 国内外气候变化适应研究进展 | 第22-40页 |
1.2.1 国外气候变化适应研究进展 | 第23-29页 |
1.2.2 国内气候变化适应研究进展 | 第29-32页 |
1.2.3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| 第32-35页 |
1.2.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| 第35-40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目标 | 第40-4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40-42页 |
1.3.2 研究目标 | 第42-43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43-45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43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43-45页 |
1.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45-46页 |
第2章 研究区区位特征及概况 | 第46-72页 |
2.1 关中地区研究的重要性 | 第46-48页 |
2.2 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| 第48-51页 |
2.2.1 地理位置与范围 | 第48-49页 |
2.2.2 地质地貌与地形地势 | 第49-50页 |
2.2.3 水气资源状况 | 第50-51页 |
2.3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 | 第51-72页 |
2.3.1 关中地区各市社会经济发展分析与评价 | 第51-60页 |
2.3.2 关中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与趋势 | 第60-65页 |
2.3.3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原因解析 | 第65-72页 |
第3章 气候变化适应理论基础与集成创新 | 第72-120页 |
3.1 适应和气候变化适应的相关概念 | 第72-78页 |
3.1.1 适应的概念 | 第72-73页 |
3.1.2 相关概念辨析 | 第73-74页 |
3.1.3 气候变化适应 | 第74-78页 |
3.2 理论基础 | 第78-81页 |
3.2.1 系统论 | 第78-79页 |
3.2.2 适应论 | 第79页 |
3.2.3 复杂适应系统论 | 第79-80页 |
3.2.4 循环经济理论 | 第80-81页 |
3.2.5 人地协调论 | 第81页 |
3.2.6 可持续发展论 | 第81页 |
3.3 气候变化适应理论 | 第81-99页 |
3.3.1 气候变化适应圈层论 | 第82-88页 |
3.3.2 气候变化适应系统论 | 第88-94页 |
3.3.3 气候变化适应极缘论 | 第94-99页 |
3.4 气候变化适应过程探索 | 第99-120页 |
3.4.1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 | 第99-107页 |
3.4.2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过程 | 第107-111页 |
3.4.3 气候变化综合适应过程 | 第111-120页 |
第4章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及适应度评价 | 第120-164页 |
4.1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与灾害影响 | 第120-144页 |
4.1.1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 | 第120-136页 |
4.1.2 关中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及影响 | 第136-144页 |
4.2 关中地区农业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 | 第144-152页 |
4.2.1 农业气候变化适应度模型构建 | 第144-150页 |
4.2.2 关中地区农业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分析 | 第150-152页 |
4.3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综合适应度评价 | 第152-164页 |
4.3.1 气候变化适应度概念及研究 | 第153-154页 |
4.3.2 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154-156页 |
4.3.3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方法 | 第156-158页 |
4.3.4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分析 | 第158-164页 |
第5章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适应FBDD优化发展方略 | 第164-192页 |
5.1 气候友好适应方略 | 第166-172页 |
5.1.1 气候友好研究进展 | 第167-168页 |
5.1.2 气候友好适应 | 第168-169页 |
5.1.3 气候友好适应机制 | 第169-172页 |
5.2 气候捆绑适应方略 | 第172-177页 |
5.2.1 资源节约型气候捆绑适应 | 第174-175页 |
5.2.2 环境保护型气候捆绑适应 | 第175-176页 |
5.2.3 经济发展型气候捆绑适应 | 第176-177页 |
5.3 气候义务适应方略 | 第177-184页 |
5.3.1 气候义务与气候文明 | 第178-179页 |
5.3.2 气候义务发展阶段 | 第179-180页 |
5.3.3 气候义务实现途径 | 第180-184页 |
5.4 气候灾害适应方略 | 第184-192页 |
5.4.1 气候变化与气候灾害 | 第185-186页 |
5.4.2 气候变化适应与气候灾害适应 | 第186-187页 |
5.4.3 气候灾害适应体系 | 第187-192页 |
第6章 关中地区典型城市气候变化适应3C模式选择 | 第192-250页 |
6.1 西安市低碳循环经济气候适应组合模式 | 第194-223页 |
6.1.1 低碳循环经济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95-199页 |
6.1.2 西安市概况及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| 第199-200页 |
6.1.3 西安市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| 第200-206页 |
6.1.4 西安市低碳循环经济气候适应模式实施 | 第206-223页 |
6.2 渭南市节水农业气候适应综合模式 | 第223-233页 |
6.2.1 渭南市概况 | 第223-224页 |
6.2.2 渭南市气候变化 | 第224-227页 |
6.2.3 渭南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| 第227-229页 |
6.2.4 渭南市农业节水气候适应模式实施 | 第229-233页 |
6.3 宝鸡市生态旅游气候适应复合开发模式 | 第233-250页 |
6.3.1 宝鸡市概况及气候变化 | 第233-237页 |
6.3.2 宝鸡市旅游资源 | 第237-238页 |
6.3.3 气候变化对宝鸡市旅游资源的影响 | 第238-241页 |
6.3.4 宝鸡市生态旅游气候适应分区分层开发模式 | 第241-250页 |
第7章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升策略 | 第250-260页 |
7.1 重视气候适应思想基础 | 第250-253页 |
7.1.1 提高环保意识 | 第251页 |
7.1.2 加强节能理念 | 第251-252页 |
7.1.3 转变消费观念 | 第252-253页 |
7.1.4 增强适应认知 | 第253页 |
7.2 形成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| 第253-254页 |
7.3 关注气候适应行为养成 | 第254-257页 |
7.3.1 建立公众环保型生活方式 | 第254-255页 |
7.3.2 形成公众气候友好型消费方式 | 第255-256页 |
7.3.3 构建公众低碳生活模式 | 第256-257页 |
7.4 提高政府气候适应调控 | 第257-260页 |
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260-266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260-264页 |
8.2 研究创新 | 第264-265页 |
8.3 研究展望 | 第265-2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66-292页 |
致谢 | 第292-29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2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