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4-5页 | 
| 摘要 | 第5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 
| 1 引言 | 第11-18页 | 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 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 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 
| 1.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3-16页 | 
| 1.2.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 
| 1.2.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4-15页 | 
| 1.2.3 研究文献评述 | 第15-16页 | 
| 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6-17页 | 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 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 
| 1.4 研究创新和不足 | 第17-18页 | 
| 1.4.1 研究创新 | 第17页 | 
| 1.4.2 研究不足 | 第17-18页 | 
| 2 投资性房地产和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| 第18-23页 | 
| 2.1 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| 第18-19页 | 
| 2.1.1 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及范围 | 第18页 | 
| 2.1.2 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理论 | 第18-19页 | 
| 2.2 公允价值的定义 | 第19-21页 | 
| 2.2.1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(FASB)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| 第20页 | 
| 2.2.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(IASB)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| 第20页 | 
| 2.2.3 我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(CASC)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| 第20-21页 | 
| 2.3 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区别 | 第21-23页 | 
| 2.3.1 会计处理的区别 | 第21-22页 | 
| 2.3.2 信息披露的区别 | 第22-23页 | 
| 3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 | 第23-31页 | 
| 3.1 投资性房地产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现状 | 第23-28页 | 
| 3.1.1 总体应用状况 | 第23-26页 | 
| 3.1.2 行业应用状况 | 第26-28页 | 
| 3.2 投资性房地产较少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 | 第28-29页 | 
| 3.2.1 会计准则规定的严苛性 | 第28页 | 
| 3.2.2 公允价值获取难度大且成本高 | 第28-29页 | 
| 3.2.3 公允价值具体操作指南的缺乏 | 第29页 | 
| 3.2.4 企业盈余管理机会的减少 | 第29页 | 
| 3.3 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1页 | 
| 3.3.1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条件不成熟 | 第29-30页 | 
| 3.3.2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不统一 | 第30页 | 
| 3.3.3 监管不严导致公允价值计量被利用 | 第30-31页 | 
| 4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分析 | 第31-37页 | 
| 4.1 提出研究假设 | 第31页 | 
| 4.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计 | 第31-32页 | 
| 4.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| 第32-33页 | 
| 4.4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33-35页 | 
| 4.4.1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33-34页 | 
| 4.4.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| 第34-35页 | 
| 4.4.3 回归分析 | 第35页 | 
| 4.5 研究结论 | 第35-37页 | 
| 5 结论与建议 | 第37-40页 | 
| 5.1 结论分析 | 第37页 | 
| 5.1.1 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准确反映资产的价值 | 第37页 | 
| 5.1.2 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反映持有资产的风险 | 第37页 | 
| 5.2 完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| 第37-40页 | 
| 5.2.1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,发挥市场的作用 | 第38页 | 
| 5.2.2 完善相关理论体系,加强指导作用 | 第38页 | 
| 5.2.3 加强信息披露,实行全方位的监督 | 第38-39页 | 
| 5.2.4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| 第39-40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40-44页 | 
| 个人简介 | 第44-45页 | 
|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