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盆地北部龙王庙组沉积相及与储层的关系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论文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概况 | 第9-13页 |
1.2.1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地层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2 四川盆地寒武系沉积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论文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.2 论文研究路线 | 第14页 |
1.5 论文主要工作量及成果认识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6-29页 |
2.1 区域位置 | 第16-17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16-17页 |
2.1.2 构造位置 | 第17页 |
2.2 勘探概况 | 第17-19页 |
2.3 地层 | 第19-29页 |
2.3.1 地层划分 | 第20-22页 |
2.3.2 地层对比 | 第22-27页 |
2.3.3 地层展布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29-49页 |
3.1 沉积背景 | 第29-30页 |
3.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30-41页 |
3.2.1 潮坪 | 第31-32页 |
3.2.2 局限台地 | 第32-39页 |
3.2.3 开阔台地 | 第39-41页 |
3.2.4 斜坡-盆地 | 第41页 |
3.3 沉积相分布 | 第41-47页 |
3.3.1 纵向分布 | 第41-42页 |
3.3.2 横向分布 | 第42页 |
3.3.3 平面分布 | 第42-47页 |
3.4 沉积相模式 | 第47-49页 |
第4章 储层特征 | 第49-62页 |
4.1 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49-53页 |
4.1.1 颗粒白云岩 | 第49-50页 |
4.1.2 晶粒白云岩 | 第50-52页 |
4.1.3 灰岩 | 第52-53页 |
4.2 储集空间 | 第53-57页 |
4.2.1 孔隙类型及发育特征 | 第54-57页 |
4.3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57-59页 |
4.3.1 孔隙度和渗透率 | 第57-58页 |
4.3.2 孔渗关系及储层类型 | 第58-59页 |
4.4 储层评价标准 | 第59页 |
4.5 储层分布 | 第59-62页 |
4.5.1 纵向分布 | 第59-61页 |
4.5.2 平面分布 | 第61-62页 |
第5章 沉积相与储层的关系 | 第62-64页 |
5.1 最有利沉积相带-台内点滩亚相 | 第62-63页 |
5.2 较有利沉积相带-泻湖亚相 | 第63页 |
5.3 较不利沉积相带-滩间海亚相 | 第63页 |
5.4 不利沉积相带-混积潮坪亚相 | 第63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