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导论 | 第10-18页 |
| (一) 研究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(二)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| (三) 研究思路、方法与创新 | 第16-18页 |
| 一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模式理论体系 | 第18-54页 |
| (一) 马克思早期社会发展模式理论 | 第19-28页 |
| (二)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 | 第28-37页 |
| (三)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思想 | 第37-44页 |
| (四)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模式理论体系评析 | 第44-54页 |
| 二、民主社会主义及其述评 | 第54-80页 |
| (一) 民主社会主义现实起点: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| 第54-61页 |
| (二) 民主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| 第61-69页 |
| (三) 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| 第69-80页 |
| 三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述评 | 第80-104页 |
| (一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起点 | 第80-85页 |
| (二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| 第85-96页 |
| (三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评析 | 第96-104页 |
| 四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现实运行模式比较分析 | 第104-143页 |
| (一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交融性分析 | 第104-120页 |
| (二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差异性分析 | 第120-135页 |
| (三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总体分析 | 第135-143页 |
| 五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| 第143-160页 |
| (一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 | 第143-147页 |
| (二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对新民主主义的提升 | 第147-151页 |
| (三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借鉴 | 第151-154页 |
| (四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对民主社会主义合理因子的吸纳 | 第154-160页 |
| 结束语 | 第160-163页 |
| 注释 | 第163-1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77-191页 |
| 后记 | 第1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