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论文的创新点和贡献 | 第11-12页 |
1.4 全文的组织结构与安排 | 第12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问题框架方法与行为驱动开发概述 | 第13-22页 |
2.1 问题框架方法 | 第13-16页 |
2.1.1 上下文图 | 第13-14页 |
2.1.2 问题图 | 第14-15页 |
2.1.3 问题渐变和因果关系 | 第15-16页 |
2.2 行为驱动开发 | 第16-18页 |
2.2.1 Gherkin语言 | 第16-17页 |
2.2.2 用户故事即测试 | 第17-18页 |
2.3 需求可跟踪性 | 第18-20页 |
2.3.1 需求可跟踪性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2.3.2 需求可跟踪性的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3.3 需求变化跟踪矩阵 | 第20页 |
2.4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及其建模及验证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4.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定义 | 第21页 |
2.4.2 CPS需求建模及验证方法 | 第2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基于问题框架的行为驱动开发方法-PFBDD | 第22-34页 |
3.1 PFBDD的设计目标 | 第22-23页 |
3.2 PFBDD的开发流程 | 第23-29页 |
3.2.1 PFBDD基本流程 | 第23-24页 |
3.2.2 使用问题图描述需求 | 第24-27页 |
3.2.3 需求模型验证 | 第27-28页 |
3.2.4 模型生成用户场景 | 第28-29页 |
3.2.5 用户场景文本导出测试框架代码 | 第29页 |
3.3 PFBDD的跟踪流程 | 第29-33页 |
3.3.1 PFBDD的正向跟踪 | 第29-30页 |
3.3.2 PFBDD的反向跟踪 | 第30-31页 |
3.3.3 PFBDD的跟踪矩阵 | 第31-3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面向问题建模与行为驱动开发辅助工具 | 第34-47页 |
4.1 PFBDD辅助工具简介 | 第34页 |
4.2 PFBDD辅助工具的主要功能需求 | 第34-35页 |
4.3 PFBDD辅助工具的总体设计 | 第35-39页 |
4.3.1 绘图模块 | 第36-38页 |
4.3.2 需求跟踪模块 | 第38-39页 |
4.4 PFBDD辅助工具的需求获取模式 | 第39-41页 |
4.4.1 需求获取的基本思想 | 第39-40页 |
4.4.2 协同式需求建模 | 第40-41页 |
4.5 PFBDD辅助工具的主要算法 | 第41-43页 |
4.5.1 问题图完整性检查算法 | 第41-42页 |
4.5.2 用户场景文本转换算法 | 第42-43页 |
4.6 PFBDD工具的主要实现 | 第43-44页 |
4.7 相关研究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7.1 现有相关工具介绍 | 第44-45页 |
4.7.2 现有相关工具比较 | 第45-46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案例研究 | 第47-62页 |
5.1 案例背景描述 | 第47-48页 |
5.2 PFBDD开发实例 | 第48-58页 |
5.2.1 建立需求模型 | 第48-54页 |
5.2.2 需求模型验证 | 第54-56页 |
5.2.3 生成用户场景 | 第56-57页 |
5.2.4 导出测试框架代码 | 第57页 |
5.2.5 测试驱动系统实现 | 第57-58页 |
5.3 PFBDD跟踪实例 | 第58-61页 |
5.3.1 建立需求跟踪关系 | 第58-59页 |
5.3.2 建立需求跟踪矩阵 | 第59-61页 |
5.3.3 验证需求跟踪矩阵 | 第6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62-63页 |
6.2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其他获奖情况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