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1-19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油气勘探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涪陵地区长兴组层序、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存在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5 完成主要工作量 | 第17-18页 |
1.6 取得主要成果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9-34页 |
2.1 区域地质研究 | 第19-28页 |
2.1.1 区域构造特征 | 第19-21页 |
2.1.2 构造沉积演化 | 第21-27页 |
2.1.3 长兴组沉积格局 | 第27-28页 |
2.2 地层特征 | 第28-34页 |
2.2.1 区域地层概述 | 第28-30页 |
2.2.2 长兴组地层特征 | 第30-34页 |
第3章 层序地层分析 | 第34-45页 |
3.1 层序及体系域界面 | 第34-37页 |
3.1.1 层序界面特征 | 第34-36页 |
3.1.2 体系域界面特征 | 第36-37页 |
3.2 层序划分标志 | 第37-39页 |
3.3 典型剖面三级层序特征 | 第39-42页 |
3.4 连井层序地层格架 | 第42-45页 |
第4章 沉积相研究 | 第45-64页 |
4.1 典型剖面沉积特征 | 第45-50页 |
4.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50-59页 |
4.2.1 沉积相划分 | 第50-53页 |
4.2.2 井旁地震相标定 | 第53-56页 |
4.2.3 长兴组局部地震异常反射特征 | 第56-57页 |
4.2.4 地震相展布特征 | 第57-59页 |
4.3 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展布 | 第59-63页 |
4.3.1 纵向沉积相对比特征 | 第59页 |
4.3.2 横向沉积相对比特征 | 第59-61页 |
4.3.3 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 | 第61-63页 |
4.4 沉积演化模式 | 第63-64页 |
第5章 储层研究 | 第64-101页 |
5.1 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| 第64-79页 |
5.1.1 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64-65页 |
5.1.2 储层储集空间研究 | 第65-68页 |
5.1.3 成岩作用 | 第68-73页 |
5.1.4 储集性能特征 | 第73-78页 |
5.1.5 储层综合评价 | 第78-79页 |
5.1.6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| 第79页 |
5.2 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| 第79-93页 |
5.2.1 长兴组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| 第79-83页 |
5.2.2 长兴组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| 第83-93页 |
5.3 长兴组储层预测 | 第93-101页 |
5.3.1 储层预测思路 | 第93-94页 |
5.3.2 储层精细标定 | 第94页 |
5.3.3 地震模型正演 | 第94页 |
5.3.4 古地貌恢复 | 第94-96页 |
5.3.5 地震属性分析 | 第96-97页 |
5.3.6 地震波组抗反演 | 第97-101页 |
第6章 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| 第101-103页 |
6.1 石油地质条件综述 | 第101页 |
6.2 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| 第101-103页 |
结论 | 第103-104页 |
致谢 | 第104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0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