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4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一、绪论 | 第13-27页 |
| (一)问题的提出 | 第13-22页 |
| 1.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1页 |
| 2.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| 第21-22页 |
| 3.对相关概念的解释 | 第22页 |
| (二)研究路径与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2-25页 |
| 1.研究路径 | 第22-24页 |
| 2.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(三)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| 第25-27页 |
| 1.创新点 | 第25页 |
| 2.不足之处 | 第25-27页 |
| 二、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现状与依据 | 第27-58页 |
| (一)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| 第27-31页 |
| 1.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总体概况 | 第27-28页 |
| 2.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具体状况——以吉林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| 第28-31页 |
| (二)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理论依据 | 第31-49页 |
| 1.组织理论 | 第31-34页 |
| 2.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组织理论 | 第34-44页 |
| 3.民族事务治理理论 | 第44-49页 |
| (三)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法律制度依据 | 第49-58页 |
| 1.法律依据 | 第49-51页 |
| 2.制度依据 | 第51-58页 |
| 三、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优势与特征 | 第58-71页 |
| (一)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优势 | 第58-68页 |
| 1.单一制国家结构优势 | 第58-64页 |
| 2.国家制度安排优势 | 第64-65页 |
| 3.民族地区自身优势 | 第65-68页 |
| (二)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特征 | 第68-71页 |
| 1.政府机构与民族自治机构共置 | 第68-69页 |
| 2.政府职能部门与民族宗教局共置 | 第69-70页 |
| 3.专门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独立设置 | 第70-71页 |
| 四、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异同重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71-103页 |
| (一)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存在区隔 | 第71-89页 |
| 1.职能配置存在壁垒和失衡 | 第71-78页 |
| 2.机构设置存在区隔和失衡 | 第78-89页 |
| (二)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89-103页 |
| 1.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矛盾突出 | 第89-95页 |
| 2.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积弊性、惯性制约 | 第95-98页 |
| 3.管理权限划分模糊不清 | 第98-100页 |
| 4.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缺乏系统性规律性 | 第100-103页 |
| 五、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优化设置的影响因素 | 第103-119页 |
| (一)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优化设置的客观因素 | 第103-112页 |
| 1.国家机构布局与民族事务行政组织结构 | 第103-105页 |
| 2.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制约 | 第105-109页 |
| 3.民族事务行政管理规律 | 第109-111页 |
| 4.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 | 第111-112页 |
| (二)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优化设置的主观因素 | 第112-119页 |
| 1.管理理念 | 第114-115页 |
| 2.领导思维 | 第115-117页 |
| 3.管理队伍的结构及整体素质 | 第117-119页 |
| 六、民族自治县民族事务管理机构优化设置的有效路径 | 第119-150页 |
| (一)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优化设置目标 | 第119-124页 |
| 1.通过职能整合增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综合职能 | 第119-121页 |
| 2.整合归并机构设立大部制机构 | 第121-122页 |
| 3.形成整体性、系统性、协作性体制机制 | 第122-124页 |
| (二)民族事务行政管理机构优化设置路径 | 第124-150页 |
| 1.职能体系的整体优化配置 | 第124-133页 |
| 2.跨部门协作共治机构优化设置 | 第133-136页 |
| 3.机构优化的保障与措施——以吉林省民族自治县为例 | 第136-150页 |
| 结论 | 第150-1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54-166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| 第166-167页 |
| 后记 | 第167-1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