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3 评述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6页 |
1.3.2 本文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卡通动漫形象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 | 第18-23页 |
2.1 卡通动漫形象的相关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1.1 卡通与动漫 | 第18-19页 |
2.1.2 卡通动漫形象 | 第19页 |
2.2 卡通动漫形象的法律保护意义 | 第19-21页 |
2.2.1 有助于国家创新政策的实施 | 第19-20页 |
2.2.2 有助于提升卡通动漫产业质量 | 第20页 |
2.2.3 有助于保护卡通动漫形象权利人权利 | 第20-21页 |
2.3 卡通动漫形象的发展路径 | 第21-23页 |
2.3.1 内容创造与开发 | 第21-22页 |
2.3.2 二次开发 | 第22页 |
2.3.3 授权许可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卡通动漫形象著作权法律保护的优势分析 | 第23-31页 |
3.1 卡通动漫形象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制度比较 | 第23-26页 |
3.1.1 商标法保护 | 第23-24页 |
3.1.2 专利法保护 | 第24页 |
3.1.3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| 第24页 |
3.1.4 商品化权保护 | 第24-26页 |
3.2 卡通动漫形象著作权保护的理论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2.1 保护模式 | 第26页 |
3.2.2 理论基础 | 第26-27页 |
3.2.3 保护标准 | 第27页 |
3.3 卡通动漫形象著作权保护的案例解读 | 第27-31页 |
3.3.1 葫芦娃著作权侵权纠纷案 | 第27-28页 |
3.3.2 超级MT著作权侵权纠纷案 | 第28-29页 |
3.3.3 囧囧著作权侵权纠纷案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卡通动漫形象著作权法律保护的不足 | 第31-40页 |
4.1 卡通动漫形象独创性的判断标准模糊 | 第31-33页 |
4.1.1 强调创造性,忽视功能性 | 第31-32页 |
4.1.2 囿于法律判断,忽略事实判断 | 第32页 |
4.1.3 缺失对独创性高低与著作权保护关系的平衡 | 第32-33页 |
4.2 卡通动漫形象未成为一类独立作品 | 第33-35页 |
4.2.1 作品类型分阶段确定 | 第34页 |
4.2.2 形象名称难以受保护 | 第34-35页 |
4.2.3 创作模式升级使得作品类型确定更加困难 | 第35页 |
4.3 卡通动漫形象著作权侵权认定困难 | 第35-37页 |
4.3.1 侵权行为泛滥严重 | 第36页 |
4.3.2 侵权认定过于复杂 | 第36-37页 |
4.3.3 一般归责原则与举证责任适用对权利人过重 | 第37页 |
4.4 卡通动漫形象著作权救济有障碍 | 第37-40页 |
4.4.1 侵权案件损害赔偿标准过低 | 第37-38页 |
4.4.2 缺少销售商的损害责任承担 | 第38-39页 |
4.4.3 行政执法不力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| 第39-40页 |
第5章 卡通动漫形象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完善 | 第40-47页 |
5.1 卡通动漫形象著作权法律保护完善的整体思路 | 第40-41页 |
5.1.1 扎实提升卡通动漫形象原创能力 | 第40页 |
5.1.2 积极制定卡通动漫形象著作权保护发展战略 | 第40页 |
5.1.3 切实建立卡通动漫形象著作权保护典型案例指导制度 | 第40-41页 |
5.2 卡通动漫形象著作权法律保护完善的具体措施 | 第41-47页 |
5.2.1 明确卡通动漫形象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| 第41-42页 |
5.2.2 界定卡通动漫形象为独立的作品类型 | 第42-43页 |
5.2.3 解决卡通动漫形象的著作权侵权的认定难题 | 第43-44页 |
5.2.4 完善卡通动漫形象的著作权侵权的救济方式 | 第44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