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| 第10-14页 |
1.2 轻木-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的构成 | 第14-15页 |
1.3 轻木-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5-17页 |
1.4 隔震装置的发展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4.1 摩擦滑移隔震技术 | 第18页 |
1.4.2 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4.3 摩擦摆隔震技术 | 第19页 |
1.4.4 复合隔震技术 | 第19页 |
1.4.5 其他隔震技术 | 第19-20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新型木制隔震装置的设计及耗能机理 | 第21-29页 |
2.1 引言 | 第21页 |
2.2 古建筑斗拱的力学性能及耗能机理 | 第21-23页 |
2.3 木制隔震装置设计 | 第23-28页 |
2.3.1 隔震装置构型设计 | 第23-26页 |
2.3.2 隔震装置设计指标和要求 | 第26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木制隔震装置工作机理的数值模拟 | 第29-44页 |
3.1 引言 | 第29页 |
3.2 木制隔震装置的参数确定 | 第29-34页 |
3.2.1 木材的力学性质 | 第29-32页 |
3.2.1.1 正交各向异性 | 第29-31页 |
3.2.1.2 强度及破坏特征 | 第31-32页 |
3.2.2 材料参数的选取 | 第32-34页 |
3.2.2.1 弹性常数取值 | 第33页 |
3.2.2.2 强度取值 | 第33-34页 |
3.3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| 第34-35页 |
3.4 加载制度及分析工况 | 第35-36页 |
3.5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36-42页 |
3.5.1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传力路径及应力云图 | 第36-38页 |
3.5.2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征及应力云图 | 第38-41页 |
3.5.2.1 沿华拱方向加载 | 第38-39页 |
3.5.2.2 沿泥道拱方向加载 | 第39-41页 |
3.5.3 水平荷载-位移滞回特性 | 第41-4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木制隔震装置的试验研究 | 第44-73页 |
4.1 引言 | 第44页 |
4.2 试件的分组及加载工况 | 第44-45页 |
4.3 竖向静力加载试验 | 第45-52页 |
4.3.1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| 第45-46页 |
4.3.2 应变采集和测点布置 | 第46-47页 |
4.3.3 试验过程及现象 | 第47-49页 |
4.3.4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3.4.1 竖向荷载-变形曲线 | 第49-51页 |
4.3.4.2 拱部件的应变特征 | 第51-52页 |
4.4 拟静力试验 | 第52-68页 |
4.4.1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| 第52-54页 |
4.4.2 试验过程及现象 | 第54-57页 |
4.4.2.1 无转动约束的水平加载 | 第54-55页 |
4.4.2.2 有转动约束的水平加载 | 第55-57页 |
4.4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7-68页 |
4.4.3.1 水平力-位移滞回曲线 | 第57-61页 |
4.4.3.2 隔震装置的水平力-位移骨架曲线 | 第61-64页 |
4.4.3.3 恢复力模型 | 第64-66页 |
4.4.3.4 耗能能力 | 第66-67页 |
4.4.3.5 延性 | 第67-68页 |
4.5 试验与模拟结果的对照分析 | 第68-71页 |
4.5.1 滞回特性对比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5.2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| 第69-7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5.1 结论 | 第73-74页 |
5.2 展望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