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1页 |
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4-18页 |
1.3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3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3.3 述评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| 第19-20页 |
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1.1 乡镇政府 | 第20页 |
2.1.2 精准扶贫 | 第20-21页 |
2.1.3 政策执行 | 第21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2.2.1 政策工具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2.2 博弈理论 | 第22页 |
2.2.3 集体行动理论 | 第22-24页 |
3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形成过程 | 第24-28页 |
3.1 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 | 第24-26页 |
3.2 精准扶贫政策的特点 | 第26-28页 |
4 乡镇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8-35页 |
4.1 乡镇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现状 | 第28-29页 |
4.1.1 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基本到位 | 第28页 |
4.1.2 瞄准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| 第28-29页 |
4.1.3 乡村扶贫模式逐步多元化 | 第29页 |
4.2 乡镇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2页 |
4.2.1 政策执行权威性流失 | 第30页 |
4.2.2 政策执行对象精准性不足 | 第30-31页 |
4.2.3 政策执行资源浪费 | 第31页 |
4.2.4 政策执行目标偏离 | 第31-32页 |
4.3 乡镇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2-35页 |
4.3.1 政策执行主体综合资质不足 | 第32-33页 |
4.3.2 政策执行客体参与能力弱 | 第33页 |
4.3.3 政策执行环境的制约 | 第33-34页 |
4.3.4 政策执行监控力度不足 | 第34-35页 |
5 基于黑龙江省P镇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案例分析 | 第35-41页 |
5.1 P镇扶贫概况 | 第35-38页 |
5.1.1 P镇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主体相关情况 | 第35-36页 |
5.1.2 P镇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对象相关情况 | 第36-38页 |
5.2 P镇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措施 | 第38-39页 |
5.3 P镇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启示 | 第39-41页 |
6 提升乡镇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成效的对策建议 | 第41-45页 |
6.1 提高乡镇政府政策执行人员素质与能力 | 第41-42页 |
6.1.1 提升乡镇政府执行人员政策修养 | 第41页 |
6.1.2 提高乡镇政府人员公共服务能力 | 第41-42页 |
6.2 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保障机制 | 第42-43页 |
6.2.1 保障公民参与机制 | 第42页 |
6.2.2 完善问责机制 | 第42-43页 |
6.3 加强乡镇政府资源整合能力 | 第43页 |
6.3.1 引入多元扶贫主体帮扶 | 第43页 |
6.3.2 协调多元扶贫主体责权利的关系 | 第43页 |
6.4 强化乡镇政府政策执行激励和监控 | 第43-45页 |
6.4.1 逐步完善乡镇政府激励措施 | 第43-44页 |
6.4.2 创新乡镇政府政策执行监督方式 | 第44-45页 |
7 结论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