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断裂力学理论 | 第10-12页 |
1.2.1 应力强度因子及断裂韧度 | 第10页 |
1.2.2 混凝土断裂过程区及其软化特性 | 第10-11页 |
1.2.3 虚拟裂缝模型 | 第11-12页 |
1.3 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试验观测 | 第12-14页 |
1.3.1 数字图像相关法测量FPZ的优点 | 第13页 |
1.3.2 数字图像相关法在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1.4 混凝土材料的徐变特性 | 第14-15页 |
1.4.1 徐变机理 | 第14页 |
1.4.2 徐变影响因素 | 第14-15页 |
1.5 长期荷载对混凝土断裂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5.1 长期荷载对混凝土断裂参数影响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5.2 长期荷载对混凝土软化曲线及断裂过程区影响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5.3 混凝土徐变断裂过程计算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6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6.1 长期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| 第20页 |
1.6.2 徐变后试件的拉伸软化本构关系的确定 | 第20页 |
1.6.3 采用DIC测量三点弯曲梁试件的裂缝扩展过程 | 第20页 |
1.6.4 长期荷载作用后试件裂缝扩展过程数值模拟 | 第20-21页 |
2 长期荷载作用后混凝土断裂特性的试验研究 | 第21-38页 |
2.1 引言 | 第21-22页 |
2.2 试验概况 | 第22-27页 |
2.2.1 试件准备 | 第22-24页 |
2.2.2 徐变试验 | 第24-25页 |
2.2.3 三点弯曲梁试验 | 第25-27页 |
2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7-36页 |
2.3.1 试件尺寸对徐变变形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3.2 应力水平对裂缝扩展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2.3.3 徐变对断裂参数的影响 | 第30-34页 |
2.3.4 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应力松弛 | 第34-3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3 长期荷载作用后试件拉伸软化本构关系的确定 | 第38-52页 |
3.1 引言 | 第38-39页 |
3.2 拉伸软化本构关系的确定 | 第39-50页 |
3.2.1 试验结果与荷载位移曲线 | 第39-41页 |
3.2.2 确定软化曲线的改进的J积分方法 | 第41-49页 |
3.2.3 拉伸软化本构曲线的计算结果 | 第49-5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4 采用DIC研究徐变后试件裂缝扩展过程 | 第52-73页 |
4.1 引言 | 第52-53页 |
4.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介绍 | 第53-54页 |
4.2.1 基本原理 | 第53-54页 |
4.2.2 试验设备 | 第54页 |
4.3 试验概况 | 第54-56页 |
4.3.1 试验方法与试件制作 | 第54-55页 |
4.3.2 试验装置与数据采集 | 第55-56页 |
4.4 三点弯加载条件下试件断裂过程区演化过程 | 第56-67页 |
4.5 结果与讨论 | 第67-71页 |
4.5.1 断裂过程区的扩展全过程 | 第67页 |
4.5.2 断裂过程区长度的变化规律 | 第67-69页 |
4.5.3 DIC与夹式引伸仪两种测量方法的对比 | 第69-7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5 长期荷载作用后裂缝扩展过程数值模拟 | 第73-81页 |
5.1 引言 | 第73-74页 |
5.2 裂缝扩展过程数值模拟 | 第74-78页 |
5.2.1 考虑徐变效应的虚拟裂缝模型 | 第74-75页 |
5.2.2 裂缝扩展准则 | 第75页 |
5.2.3 数值计算过程 | 第75-78页 |
5.3 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| 第78-7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结论 | 第81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