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漢中後期“月令”思想及其注解研究
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緒論 | 第10-31页 |
| 一、本文研究目標與内容 | 第10-13页 |
| 二、研究綜述 | 第13-22页 |
| 三、兩漢《月令》概要 | 第22-31页 |
| 第一章 《月令》三家注文獻性質 | 第31-52页 |
| 第一節 三家注簡述 | 第31-42页 |
| 一、东漢的“今月令” | 第31-36页 |
| 二、三家注概况 | 第36-42页 |
| 第二節 注疏體例 | 第42-52页 |
| 一、章句、注、訓解 | 第42-47页 |
| 二、注解手法及特點 | 第47-52页 |
| 第二章 《月令》時代轉型:禮學化與歷史化 | 第52-102页 |
| 第一節 根本的改造:周公與明堂 | 第52-69页 |
| 一、作者周公 | 第52-56页 |
| 二、明堂制度 | 第56-60页 |
| 三、注解態度:駁正、補正與佐證 | 第60-67页 |
| 四、餘論 | 第67-69页 |
| 第二節 注解的礼學化 | 第69-91页 |
| 一、祭祀禱祠 | 第74-79页 |
| 二、儀文制度 | 第79-88页 |
| 三、義理價值 | 第88-91页 |
| 第三節 共時結構的歷史化 | 第91-102页 |
| 一、天文地理 | 第91-94页 |
| 二、漢代制度 | 第94-102页 |
| 第三章 學說、知識的更新 | 第102-136页 |
| 第一節 陰陽與讖緯的匯流 | 第102-110页 |
| 一、陰陽 | 第102-105页 |
| 二、氣 | 第105-106页 |
| 三、五精帝 | 第106-108页 |
| 四、其餘 | 第108-110页 |
| 第二節 易學 | 第110-115页 |
| 一、孟京易學 | 第110-112页 |
| 二、《易緯通卦驗》 | 第112-115页 |
| 第三節 知識的衍變 | 第115-136页 |
| 一、十二律 | 第115-122页 |
| 二、五臟 | 第122-125页 |
| 三、五畜 | 第125-130页 |
| 四、五穀 | 第130-134页 |
| 五、其餘 | 第134-136页 |
| 第四章 《月令》與漢代社會生活 | 第136-162页 |
| 第一節 四民的生產生活 | 第136-147页 |
| 一、《四民月令》的生產實踐 | 第136-139页 |
| 二、與《月令》的关聯 | 第139-144页 |
| 三、新的轉向 | 第144-147页 |
| 第二節 詩賦中的時空意識 | 第147-162页 |
| 一、大賦勒銘中的《月令》波瀾 | 第147-151页 |
| 二、抒情詩賦中的時月標誌 | 第151-155页 |
| 三、溯源與影響 | 第155-160页 |
| 四、餘論 | 第160-162页 |
| 結語 | 第162-163页 |
| 參考文獻 | 第163-172页 |
| 後記 | 第172-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