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主要符号对照表 | 第19-2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1-3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21-2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2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22-29页 |
1.2.1 水轮机调节系统动力学模型及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22-26页 |
1.2.2 轴系系统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| 第26-28页 |
1.2.3 水机电耦联瞬态过程研究现状 | 第28-29页 |
1.3 问题的提出 | 第29-30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0-34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30-32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32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多尺度效应下水轮机调节系统快慢动力学 | 第34-58页 |
2.1 引言 | 第34页 |
2.2 多时间尺度耦合水轮机调节系统 | 第34-48页 |
2.2.1 多时间尺度水轮机调节系统动力学模型 | 第35-38页 |
2.2.2 多时间尺度快慢动力学分析 | 第38-43页 |
2.2.3 多时间尺度PID参数稳定域分析 | 第43-48页 |
2.3 多频率尺度耦合水轮机调节系统 | 第48-56页 |
2.3.1 周期激励下水轮机调节系统动力学模型 | 第48-49页 |
2.3.2 多频率尺度快慢动力学演化 | 第49-56页 |
2.4 水电机组在工程实际中的快慢效应 | 第56-5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三章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系统耦合建模与动力学分析 | 第58-81页 |
3.1 引言 | 第58页 |
3.2 水轮机调节系统瞬态建模与动力学分析 | 第58-65页 |
3.2.1 水轮机调节系统瞬态动力学模型 | 第59-62页 |
3.2.2 甩负荷过渡过程瞬态特性分析 | 第62-65页 |
3.3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系统瞬态耦合建模 | 第65-79页 |
3.3.1 轴系系统模型 | 第65-68页 |
3.3.2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系统瞬态耦合模型 | 第68-70页 |
3.3.3 开机过渡过程瞬态特性分析 | 第70-7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四章 变顶高尾水水电站系统哈密顿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| 第81-101页 |
4.1 引言 | 第81页 |
4.2 变顶高尾水水电站系统哈密顿模型与能量流分析 | 第81-89页 |
4.2.1 变顶高尾水水电站系统模型 | 第81-83页 |
4.2.2 水电站系统哈密顿模型 | 第83-85页 |
4.2.3 水电站系统能量流分析 | 第85-86页 |
4.2.4 水电站哈密顿系统瞬态仿真分析 | 第86-89页 |
4.3 不同尾水隧洞形式下水电站系统瞬态稳定性 | 第89-98页 |
4.3.1 有压隧洞水电站系统模型 | 第89-90页 |
4.3.2 负荷波动下水电站系统动态传递系数 | 第90-92页 |
4.3.3 负荷波动下不同尾水形式水电站系统稳定性分析 | 第92-98页 |
4.4 实验资料验证 | 第98-10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五章 水泵水轮机系统动力学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| 第101-131页 |
5.1 引言 | 第101页 |
5.2 随机负荷扰动下水泵水轮机系统动态特性 | 第101-111页 |
5.2.1 水泵水轮机系统模型 | 第101-104页 |
5.2.2 随机负荷下系统动力学分析 | 第104-111页 |
5.3 水泵水轮机随机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| 第111-129页 |
5.3.1 水泵水轮机随机动力学模型 | 第112-118页 |
5.3.2 水泵水轮机动态相对参数 | 第118-119页 |
5.3.3 水泵水轮机随机动力学分析 | 第119-124页 |
5.3.4 飞逸点稳定性分析 | 第124-129页 |
5.4 实验资料验证 | 第129-13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30-13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1-136页 |
6.1 结论 | 第131-133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133-134页 |
6.3 展望 | 第134-1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6-146页 |
致谢 | 第146-14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47-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