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博弈论的群智感知激励机制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专用术语注释表 | 第9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| 1.1 引言 | 第10页 |
| 1.2 群智感知技术 | 第10-13页 |
| 1.2.1 群智感知的系统架构 | 第11页 |
| 1.2.2 群智感知的优势与挑战 | 第11-13页 |
| 1.3 研究现状 | 第13-20页 |
| 1.3.1 货币激励 | 第14-17页 |
| 1.3.2 非货币激励 | 第17-20页 |
| 1.4 本文的结构及内容概要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博弈论 | 第22-28页 |
| 2.1 博弈论的发展简述 | 第22-23页 |
| 2.2 博弈论的组成要素 | 第23-24页 |
| 2.3 博弈论常见类型 | 第24-25页 |
| 2.4 经典模型与纳什均衡 | 第25-27页 |
| 2.4.1 经典模型 | 第25-26页 |
| 2.4.2 纳什均衡 | 第26-27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章 基于区域覆盖的群智感知激励机制 | 第28-41页 |
| 3.1 引言 | 第28-29页 |
| 3.2 拍卖理论 | 第29-30页 |
| 3.2.1 拍卖定义及分类 | 第29页 |
| 3.2.2 反向拍卖 | 第29-30页 |
| 3.3 系统模型 | 第30-32页 |
| 3.4 基于区域覆盖的群智感知激励机制 | 第32-35页 |
| 3.4.1 平台选择 | 第32-33页 |
| 3.4.2 用户判决 | 第33-34页 |
| 3.4.3 机制的实现 | 第34-35页 |
| 3.5 仿真与分析 | 第35-40页 |
| 3.5.1 参数设置 | 第35-36页 |
| 3.5.2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36-40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第四章 基于联盟博弈的群智感知激励机制 | 第41-54页 |
| 4.1 引言 | 第41-42页 |
| 4.2 联盟博弈 | 第42-45页 |
| 4.2.1 规范联盟博弈 | 第42-45页 |
| 4.2.2 联盟形成博弈 | 第45页 |
| 4.3 系统模型 | 第45-47页 |
| 4.4 基于联盟博弈的群智感知激励机制 | 第47-50页 |
| 4.4.1 联盟博弈建模 | 第47-49页 |
| 4.4.2 实现步骤 | 第49-50页 |
| 4.5 仿真与分析 | 第50-53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五章 基于演化博弈的群智合作感知激励机制 | 第54-67页 |
| 5.1 引言 | 第54-55页 |
| 5.2 演化博弈 | 第55-56页 |
| 5.2.1 演化博弈的特点 | 第55-56页 |
| 5.2.2 复制动态和演化均衡 | 第56页 |
| 5.3 系统模型 | 第56-57页 |
| 5.4 基于演化博弈的群智合作感知激励机制 | 第57-61页 |
| 5.4.1 博弈策略和收益矩阵 | 第57-58页 |
| 5.4.2 更新收益矩阵和策略 | 第58-60页 |
| 5.4.3 算法实现过程 | 第60-61页 |
| 5.5 仿真与性能分析 | 第61-66页 |
| 5.6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| 附录1 程序清单 | 第73-75页 |
|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| 第75-76页 |
|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| 第76-77页 |
|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77-78页 |
| 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