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油料作物论文--大豆论文

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解析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英文缩略表第13-14页
第一章 引言第14-28页
    1.1 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第14-17页
    1.2 植物滞绿的研究第17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滞绿的定位及类型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叶绿素降解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叶绿素-蛋白复合体及其衰老过程中的变化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叶绿素降解过程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3 叶绿素降解过程相关基因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大豆滞绿性状的研究第22-23页
    1.3 图位克隆在大豆基因发掘中的应用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控制开花和成熟的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抗病虫基因的图位克隆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耐逆基因的图位克隆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结荚习性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产量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种子、叶片形态基因的图位克隆第26-27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-28页
第二章 GWAS结合BSA分析鉴定验证大豆种皮色相关位点第28-44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植物材料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基因型数据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关联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基因组DNA提取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分子标记检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群体分离分析和精细定位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不同位点的遗传分析第30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分析第3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基于重测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SNP标记的选择及分布分析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3 利用关联分析鉴定种皮色相关位点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利用双亲群体验证关联的种皮色位点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结合关联分析和BSA分析精细定位鉴定的位点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分子标记的开发和不同位点的互作第40-41页
    2.3 讨论第41-44页
第三章 大豆黄绿种皮位点qsC1的图位克隆和候选基因鉴定第44-60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材料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基因组DNA提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引物筛选与PCR反应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亚细胞定位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8 RNA的提取和反转录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9 引物筛选与PCR反应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0 不同品种GmSG基因序列的变异第47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分析第4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种皮色qSC1 位点的图位克隆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1 qSC1近等基因系在种子成熟和叶片衰老过程中均保持绿色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2 qSC1位点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候选基因分析第50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qSC1位点候选基因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候选基因特性分析及亚细胞定位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3 候选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4 叶绿素降解及衰老途径基因表达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大豆驯化过程中qSC1候选基因GmSG的选择第57-58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58-60页
第四章 大豆滞绿基因GMSG的功能研究第60-86页
    4.1 材料和方法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材料及种植条件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植物总RNA提取及cDNA文库的构建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原始数据的过滤和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基因表达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GO富集和KEGG途径分析第62页
    4.2 结果和分析第62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过表达GmSG大豆植株叶片和种皮滞绿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过表达ProGmSG:GmSG促进叶片中叶绿体降解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过表达GmSG叶片离体暗处理表型鉴定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离体黑暗处理下ProGmSG:GmSG转基因叶片的转录组第67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4.1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4.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68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4.3 光系统及叶绿素降解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4.4 叶绿素降解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4.5 目的基因表达趋势相关基因分析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4.6 与衰老相关的植物激素基因的表达分析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4.7 叶绿素降解途径及与其相关的激素基因的表达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8 过表达GmSG可以抑制乙烯衰老途径第83-85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85-86页
第五章 大豆子叶滞绿基因的定位第86-94页
    5.1 材料与方法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材料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基因组DNA提取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测序文库构建及Illumina测序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关联区域定位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位点验证及精细定位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6 RNA提取、cDNA合成和PCR扩增第87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分析第87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分离群体遗传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BSA测序数据统计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利用测序数据进行BSA定位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BSA定位在群体的验证及精细定位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候选基因分析第91-92页
    5.3 讨论第92-94页
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94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109页
附录第109-113页
致谢第113-114页
作者简历第114页

论文共11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两个水稻近等基因系在不同白叶枯病菌侵染下的转录组分析
下一篇:氮素水平对烟草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