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8-46页 |
1.1 石油中含硫和含氮化合物及其加氢精制反应 | 第18-27页 |
1.1.1 原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及加氢脱硫反应 | 第18-21页 |
1.1.2 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种类及加氢脱氮反应 | 第21-27页 |
1.2 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用于加氢精制反应 | 第27-35页 |
1.2.1 过渡金属磷化物的结构及性质 | 第27-28页 |
1.2.2 过渡金属磷化物的反应研究 | 第28-35页 |
1.3 磷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| 第35-41页 |
1.3.1 磷酸盐程序升温还原法 | 第35-37页 |
1.3.2 次磷酸盐歧化法 | 第37-40页 |
1.3.3 亚磷酸盐还原法 | 第40-41页 |
1.4 等离子体 | 第41-44页 |
1.4.1 等离子体的发展 | 第42-43页 |
1.4.2 等离子体法制备磷化物催化 | 第43-44页 |
1.5 论文选题 | 第44-46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46-54页 |
2.1 化学试剂及仪器 | 第46-47页 |
2.2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7-50页 |
2.2.1 非负载Ni_2P催化剂前驱体的制备 | 第47-48页 |
2.2.2 负载Ni_2P催化剂前驱体的制备 | 第48页 |
2.2.3 氢等离子体还原法制备Ni_2P和Ni_2P/SiO_2催化剂 | 第48-49页 |
2.2.4 程序升温还原法制备Ni_2P和Ni_2P/SiO_2催化剂 | 第49-50页 |
2.3 催化剂的评价与产物分析 | 第50-52页 |
2.4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52-54页 |
2.4.1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52页 |
2.4.2 氮气物理吸附 | 第52页 |
2.4.3 CO化学吸附 | 第52-53页 |
2.4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53页 |
2.4.5 透射电镜(TEM) | 第53页 |
2.4.6 H_2程序升温还原(TPR) | 第53页 |
2.4.7 差热-热重分析(TG-DSC) | 第53页 |
2.4.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(ICP) | 第53-54页 |
3 免焙烧法制备Ni_2P加氢精制催化剂 | 第54-83页 |
3.1 非负载Ni_2P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| 第54-69页 |
3.1.1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54-60页 |
3.1.2 DBT的HDS反应性能 | 第60-64页 |
3.1.3 喹啉的HDN反应性能 | 第64-66页 |
3.1.4 DHQ的HDN反应性能 | 第66-69页 |
3.2 负载型Ni_2P/S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| 第69-82页 |
3.2.1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69-73页 |
3.2.2 DBT的HDS反应性能 | 第73-74页 |
3.2.3 喹啉的HDN反应性能 | 第74-80页 |
3.2.4 DHQ的HDN反应性能 | 第80-8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4 以次磷酸盐和亚磷酸为磷源制备Ni_2P催化剂 | 第83-132页 |
4.1 以次磷酸钠为磷源 | 第84-100页 |
4.1.1 非负载Ni_2P | 第84-95页 |
4.1.2 Ni_2P/SiO_2催化剂 | 第95-100页 |
4.2 以次磷酸铵为磷源 | 第100-121页 |
4.2.1 Ni_2P制备 | 第100-102页 |
4.2.2 N_2-PR (N_2-plasma reaction)处理 | 第102-104页 |
4.2.3 催化性能 | 第104-105页 |
4.2.4 助剂的影响 | 第105-121页 |
4.3 以亚磷酸为磷源 | 第121-131页 |
4.3.1 非负载Ni_2P | 第121-126页 |
4.3.2 负载型Ni_2P/SiO_2 | 第126-13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31-132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132-135页 |
5.1 结论 | 第132-133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133页 |
5.3 展望 | 第133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7页 |
附录A 化合物名称 | 第147-148页 |
附录C 缩写名称 | 第148-14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49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-1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