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特殊分区规划论文

基于生态安全评价的祁门县阊江河流景观提升策略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6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6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7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交叉学科研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文献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比较研究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实地调研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模型分析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层次分析法第18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第18-21页
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第21-28页
    2.1 河流景观研究进展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河流景观概念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外河流景观研究动态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国内河流景观研究动态第24-26页
    2.2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生态安全内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生态安全评价应用第27页
    2.3 生态安全评价对河流景观提升的意义第27-28页
第三章 阊江河流景观现状分析第28-42页
    3.1 阊江自然资源分析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地形地貌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气候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水资源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土壤特征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生物资源分析第31-33页
    3.2 阊江景观资源分析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自然景观资源分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人文景观资源分析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现代人工景观资源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3.3 阊江水污染源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城镇生活污染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农村生活污染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种植污染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工业污染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旅游污染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水污染处理设施现状分析第40页
    3.4 现状分析总结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阊江河流景观优势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阊江河流景观不足第41-42页
第四章 阊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第42-59页
    4.1 生态安全评价的思路第42页
    4.2 数据的来源和提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数据的来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数据提取途径第43页
    4.3 阊江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第43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评价因子的选取和分析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阊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阊江水土功能保持评价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阊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评价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第49-51页
    4.4 阊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评价因子选取及分析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4.5 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第57-59页
第五章 阊江河流景观提升策略第59-76页
    5.1 阊江河流景观提升目标及原则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阊江景观提升目标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阊江河流景观提升原则第59-60页
    5.2 阊江河流景观分区保护策略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水源涵养保护区保护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河流水生态保护区保护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农林生态保护区保护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城镇生态区保护第62页
    5.3 阊江河流景观分类提升策略第62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田园景观提升引导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山林景观提升引导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城镇滨水景观提升引导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乡村景观提升引导第71-74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4-76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6-78页
    6.1 总结第76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6-78页
参考文献第78-80页
致谢第80-81页
附录第81-93页

论文共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整合研究
下一篇:生物油加氢脱氧积炭动力学研究及工艺仿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