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27页 |
1.1 引言 | 第9-14页 |
1.1.1 蛋白质纯化的重要性 | 第9页 |
1.1.2 蛋白质及其纯化方法介绍 | 第9-10页 |
1.1.3 蛋白质的固体界面的吸附行为 | 第10-14页 |
1.2 蛋白质纯化常用色谱技术 | 第14-19页 |
1.2.1. 疏水作用层析 | 第14-15页 |
1.2.2 离子交换层析 | 第15-16页 |
1.2.3 反相作用层析 | 第16-17页 |
1.2.4 亲和作用层析 | 第17页 |
1.2.5 混合模式层析 | 第17-19页 |
1.3 膜层析技术 | 第19-20页 |
1.4 硫内酯化学 | 第20-21页 |
1.5 ATRP技术与纤维素膜改性 | 第21-24页 |
1.5.1 传统ATRP机理 | 第21-22页 |
1.5.2 ATRP体系的发展 | 第22-23页 |
1.5.3 纤维素膜改性 | 第23-24页 |
1.6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24-27页 |
1.6.1 研究意义 | 第24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7页 |
第二章 单体合成以及膜的接枝和改性 | 第27-41页 |
2.1 引言 | 第27-28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8-29页 |
2.2.1 实验材料和试剂 | 第28-29页 |
2.2.2 试验设备 | 第29页 |
2.3 实验过程 | 第29-31页 |
2.3.1 St-Tla的合成 | 第29-30页 |
2.3.2 引发剂在膜表面的固定 | 第30页 |
2.3.3 ATRP引发单体聚合 | 第30页 |
2.3.4 接枝膜一步法双改性 | 第30-31页 |
2.4 表征与测试 | 第31-33页 |
2.4.1 接枝率(GY) | 第31页 |
2.4.2 核磁共振氢谱(~1H-NMR) | 第31页 |
2.4.3 衰减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(ATR-FTIR) | 第31-32页 |
2.4.4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32页 |
2.4.5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32页 |
2.4.6 表面粗糙度 | 第32页 |
2.4.7 水接触角 | 第32-33页 |
2.5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39页 |
2.5.1 接枝率 | 第33页 |
2.5.2 ~1H NMR | 第33-35页 |
2.5.3 表面微观形貌图 | 第35-36页 |
2.5.4 红外光谱图 | 第36-37页 |
2.5.5 表面元素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5.6 表面粗糙度 | 第38-39页 |
2.5.7 水接触角 | 第39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蛋白吸脱附研究 | 第41-51页 |
3.1 引言 | 第41-42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42页 |
3.3 试验设备 | 第42页 |
3.4 改性膜吸附性能测试 | 第42-45页 |
3.4.1 标准曲线绘制 | 第42-43页 |
3.4.2 静态吸附性能测试 | 第43-45页 |
3.5 改性膜静态蛋白洗脱研究 | 第45页 |
3.5.1 RC-HIC/IEC混合模式膜吸附剂的脱附性能研究 | 第45页 |
3.5.2 RC-RPC/IEC混合模式膜吸附剂的脱附性能研究 | 第45页 |
3.6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49页 |
3.6.1 RC-HIX/IEC膜对IgG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6.2 RC-RPC/IEC膜对α-CTP吸附性能探究 | 第46-47页 |
3.6.3 IgG的静态脱附行为研究 | 第47-48页 |
3.6.4 α-CTP的静态脱附行为研究 | 第48-49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4.1 本文结论 | 第51-52页 |
4.2 未来展望 | 第52-53页 |
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