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 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4-33页 | 
| 1.1 胚胎植入 | 第14-19页 | 
| 1.1.1 囊胚的活化 | 第14-15页 | 
| 1.1.2 雌孕激素协同作用调控子宫接受态的建立 | 第15-17页 | 
| 1.1.3 子宫接受态建立的旁分泌机制 | 第17-19页 | 
| 1.1.3.1 LIF信号 | 第17-18页 | 
| 1.1.3.2 IHH-PTCH1-COUP-TFⅡ信号 | 第18页 | 
| 1.1.3.3 P4/PR-Hand2-FGF信号 | 第18-19页 | 
| 1.2 蜕膜化 | 第19-25页 | 
| 1.2.1 蜕膜化过程的起始 | 第20页 | 
| 1.2.2 蜕膜化过程中的信号调控网络 | 第20-25页 | 
| 1.2.2.1 孕酮受体PR与蜕膜化 | 第20-22页 | 
| 1.2.2.2 细胞周期与蜕膜化 | 第22-23页 | 
| 1.2.2.3 转录因子C/EBPβ与蜕膜化 | 第23-24页 | 
| 1.2.2.4 参与蜕膜化的免疫细胞 | 第24-25页 | 
| 1.3 Shp2的结构与功能 | 第25-31页 | 
| 1.3.1 Shp2简介 | 第25-26页 | 
| 1.3.2 Shp2的生理功能 | 第26-28页 | 
| 1.3.3 Shp2和Ras-Raf-ERK信号 | 第28-30页 | 
| 1.3.4 Shp2与生殖 | 第30-31页 | 
| 1.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31-33页 | 
|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50页 | 
| 2.1 主要仪器和试剂 | 第33-39页 | 
| 2.1.1 主要仪器 | 第33-34页 | 
| 2.1.2 主要试剂 | 第34-35页 | 
| 2.1.3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方法 | 第35-39页 | 
| 2.2 实验动物 | 第39-40页 | 
| 2.3 实验方法 | 第40-50页 | 
| 2.3.1 小鼠基因型鉴定 | 第40-41页 | 
| 2.3.2 小鼠繁殖实验 | 第41页 | 
| 2.3.3 妊娠期小鼠子宫取材 | 第41-42页 | 
| 2.3.4 妊娠期小鼠体内激素含量测定 | 第42页 | 
| 2.3.5 小鼠体外人工诱导蜕膜化 | 第42页 | 
| 2.3.6 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 | 第42-44页 | 
| 2.3.7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| 第44-45页 | 
| 2.3.8 蛋白免疫印迹 | 第45-46页 | 
| 2.3.9 细胞流式术 | 第46-47页 | 
| 2.3.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47-49页 | 
| 2.3.11 碱性磷酸酶染色 | 第49-50页 | 
|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62页 | 
| 3.1 Shp2在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模式 | 第50-51页 | 
| 3.2 Shp2敲除后小鼠生殖能力显著下降 | 第51-52页 | 
| 3.3 Shp2敲除后小鼠卵巢的功能不受影响 | 第52-53页 | 
| 3.4 Shp2敲除后不影响雌孕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 | 第53-54页 | 
| 3.5 Shp2敲除后小鼠胚胎植入发生延迟 | 第54-55页 | 
| 3.6 Shp2特异性敲除后子宫接受态紊乱 | 第55-56页 | 
| 3.7 Shp2敲除后妊娠中后期胚胎发育异常 | 第56-57页 | 
| 3.8 缺失Shp2后引起子宫蜕膜发育缺陷 | 第57-58页 | 
| 3.9 缺失Shp2影响体外诱导蜕膜化 | 第58-59页 | 
| 3.10 敲除Shp2后影响蜕膜化过程中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| 第59-60页 | 
| 3.11 Shp2敲除小鼠蜕膜化过程中ERK信号异常 | 第60-62页 | 
| 第四章 讨论 | 第62-67页 | 
| 4.1 Shp2在早期妊娠中的功能 | 第63页 | 
| 4.2 基质Shp2缺失胚胎植入延迟 | 第63-64页 | 
| 4.3 Shp2通过激活ERK信号调节基质细胞的增殖 | 第64-65页 | 
| 4.4 Shp2是蜕膜细胞多倍体化所必需的 | 第65-67页 | 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69-80页 | 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 
| 附录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