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廷焯“沉郁”说词学理论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10页 |
一、“沉郁”说提出的背景和动机 | 第10-16页 |
(一) 衰世风雨的折射 | 第10页 |
(二) 黯淡人生的投影 | 第10-12页 |
(三) 学术转型的导向 | 第12-16页 |
二、“沉郁”说的理论溯源 | 第16-19页 |
(一) “沉郁”的语义溯源 | 第16页 |
(二) “沉郁”的语义发展 | 第16-19页 |
三、“沉郁”说的理论系统构成 | 第19-45页 |
(一) “沉郁”说的理论依据 | 第19-20页 |
1. “沉郁”之根:“根柢于风骚” | 第19页 |
2. “沉郁”之本:“温厚和平” | 第19-20页 |
(二) “沉郁”说的理论内涵 | 第20-33页 |
1. “沉郁”说的内涵 | 第20-30页 |
2. “沉郁”与“顿挫”的分用与整合 | 第30-33页 |
(三) “沉郁”说的理论构成 | 第33-45页 |
1. 词体论:“词则舍沉郁之外,更无以为词” | 第33-36页 |
2. 词史论:“穷源竟委” | 第36-37页 |
3. 创作论:“作词之法,首贵沉郁” | 第37-41页 |
4. 批评论:以“沉郁”为准则 | 第41-45页 |
四、“沉郁”说的价值及意义 | 第45-48页 |
(一) “沉郁”说的理论价值及意义 | 第45-46页 |
(二) “沉郁”说对中国当代文论批评建设的意义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50页 |
注释 | 第50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7-58页 |
后记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