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| 第7-13页 |
第一节 非法证据特定的含义 | 第8-9页 |
第二节 非法证据的认定依据 | 第9-11页 |
第三节 申请非法证据排除的期间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审判阶段的适用情况 | 第13-25页 |
第一节 庭前会议制度中的非法证据排除 | 第13-20页 |
一、庭前会议制度中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 | 第13-14页 |
二、适用庭前会议的司法实践状况 | 第14-16页 |
三、庭前会议阶段排除非法证据有局限性 | 第16-20页 |
第二节 庭审中的非法证据排除 | 第20-25页 |
一、关于当庭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申请的规定 | 第21页 |
二、当庭申请非法证据排除的司法实践情况 | 第21-23页 |
三、当庭申请非法证据排除对庭审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公诉机关、审判机关应对非法证据排除申请的态度 | 第25-30页 |
第一节 对于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态度不明确 | 第25-27页 |
一、裁判者应对举证责任的态度 | 第25-26页 |
二、裁判者应对证明标准的态度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对基于诱供、记忆错误、笔录记载错误等原因的申请重视程度不高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法官对被告方的非法证据排除申请采信率较低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非法证据排除难的原因与改进方向 | 第30-39页 |
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难的内在原因 | 第30-34页 |
一、原因之一,外部运行环境有待改善 | 第31-32页 |
二、原因之二,诉讼结构与考核机制有待改善 | 第32-33页 |
三、原因之三,侦查机关取证难成为历史遗留性难题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破解难题的方向 | 第34-39页 |
一、控制侦查阶段产生的非法证据 | 第34-36页 |
二、推进诉讼制度改革 | 第36-37页 |
三、进一步完善庭审程序和考核机制,建议设立独立环节以单独认定非法证据 | 第37-39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