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2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三、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(一) 文化产业及地方文化产业研究 | 第12-13页 |
(二)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及产业化研究 | 第13-14页 |
(三) 普洱绝版木刻相关研究 | 第14页 |
(四) 研究简评 | 第14-15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15页 |
(一) 文献分析法 | 第15页 |
(二) 访谈法 | 第15页 |
五、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5-18页 |
(一)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(二) 理论基础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普洱绝版木刻溯源 | 第18-23页 |
一、普洱绝版木刻的历史演变 | 第18-20页 |
(一) 普洱绝版木刻的源起 | 第18页 |
(二) 普洱绝版木刻的发展 | 第18-20页 |
二、普洱绝版木刻的制作技法及艺术特色 | 第20-23页 |
(一) 普洱绝版木刻的制作技法及制作流程 | 第20-21页 |
(二) 普洱绝版木刻的艺术特色及艺术价值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普洱绝版木刻产业现状 | 第23-35页 |
一、普洱绝版木刻的传承与发展模式 | 第23-27页 |
(一) 基地+农民版画村产学研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 | 第23-24页 |
(二) 个人工作室+公司模式 | 第24-27页 |
二、普洱市政府对普洱绝版木刻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| 第27-29页 |
(一) 制定专项资金保障政策 | 第28页 |
(二) 构建平台,加强保护发展工作 | 第28-29页 |
(三) 促进非遗传承保护发展 | 第29页 |
三、普洱绝版木刻初步产业化的表现 | 第29-32页 |
(一) 文化产业增加值提升,市场主体增多 | 第29-30页 |
(二) 市场探索加强,产业化雏形形成 | 第30-31页 |
(三) 社会资本不断投入,绝版木刻产业初具规模 | 第31-32页 |
(四) 传承方式变迁,传承范围扩大 | 第32页 |
四、普洱绝版木刻产业化可行性分析 | 第32-35页 |
第四章 普洱绝版木刻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| 第35-40页 |
一、普洱绝版木刻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7页 |
(一) 产业规模小,产业链不完整 | 第35页 |
(二) 缺乏文化产业化环境 | 第35-36页 |
(三) 专业人才流失严重,传承困难 | 第36页 |
(四) 创新乏力,产品单一 | 第36页 |
(五) 缺乏专业的评价体系 | 第36-37页 |
(六) 市场领军力量的问题 | 第37页 |
(七) 宣传渠道单一,力度不够 | 第37页 |
(八)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建设不足 | 第37页 |
二、普洱绝版木刻产业化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7-40页 |
(一) 政府重视不够,缺乏总体规划 | 第37-38页 |
(二) 经济条件制约,交通条件落后 | 第38页 |
(三) 高校、协会功能发挥不充分 | 第38-39页 |
(四) 品牌意识薄弱,宣传策划不足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普洱绝版木刻产业化发展对策思考 | 第40-48页 |
一、采用政府、中间组织与市场相协调的PIPP模式 | 第40-43页 |
二、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 | 第43-44页 |
三、实施艺术民族化与品牌化战略 | 第44页 |
四、保护技艺传承,培养吸引人才 | 第44-45页 |
五、培育龙头企业,带动产业发展 | 第45-46页 |
六、“互联网+”深度融合,新语境下的绝版木刻迎来良机 | 第46-48页 |
(一) 互动性宣传+开放性销售打开新局面 | 第46页 |
(二) 改良非遗传承模式助力传承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