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14-36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| 第14-23页 |
(一)问题的提出 | 第14-18页 |
(二)研究目的 | 第18-23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3-31页 |
(一)国外研究综述 | 第23-26页 |
(二)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6-31页 |
三、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| 第31-33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31-32页 |
(二)实践价值 | 第32-33页 |
四、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33-36页 |
(一)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33-34页 |
(二)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34-36页 |
第一章 我国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的实现困境 | 第36-56页 |
一、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的整体运行态势及其评估 | 第37-42页 |
(一)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在实践中形式化倾向严重 | 第38-40页 |
(二)对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运行态势的评估:互动性缺失 | 第40-42页 |
二、法律因素: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的立法表达及其缺陷 | 第42-47页 |
(一)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的权利架构及其立法表达 | 第43-45页 |
(二)我国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的相关立法缺陷 | 第45-47页 |
三、社会原因:中国语境下经济绩效中心主义带来的影响 | 第47-56页 |
(一)政府及其行政机关在环境行政公众参与过程中的地位 | 第47-49页 |
(二)政府及其行政机关在环境行政公众参与中的利益分析 | 第49-53页 |
(三)政府及其行政机关基于享有利益对公众参与产生影响 | 第53-56页 |
第二章 对我国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实现困境的反思 | 第56-79页 |
一、环境行政公众参与的原初功能与现实意义 | 第57-65页 |
(一)环境行政公众参与的原初功能 | 第57-61页 |
(二)环境行政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 | 第61-65页 |
二、我国当下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“形式化”带来的挑战 | 第65-71页 |
(一)经济绩效中心主义导致公众参与互动性缺失 | 第65-69页 |
(二)公众参与实施中的形式化导致公众信任的瓦解 | 第69-71页 |
三、有效应对:我国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的规范完善思路 | 第71-79页 |
(一)确立以权利有效约束政府权力的规范完善目标 | 第72-75页 |
(二)明确以程序性为中心的规范完善进路 | 第75-79页 |
第三章 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的权利主体 | 第79-110页 |
一、权利主体:公众可能的范围? | 第79-85页 |
(一)公民 | 第80-81页 |
(二)法人 | 第81-82页 |
(三)专业人士 | 第82页 |
(四)新闻媒体机构 | 第82-83页 |
(五)与特定利益相关的机关法人 | 第83-84页 |
(六)其他组织 | 第84-85页 |
二、审视公众的困局:尚未被“激活”的公众 | 第85-95页 |
(一)经济分析:“成本-收益”视角下公众积极性评估 | 第86-89页 |
(二)实证分析: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意愿与行动的悖论现象 | 第89-92页 |
(三)小结:公众缺乏行使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的积极性 | 第92-95页 |
三、区分公众的提出:以环境利益为中心 | 第95-104页 |
(一)对权利主体规范完善的应然走向:“激活”公众 | 第96-98页 |
(二)区分标准:为什么要以环境利益为中心? | 第98-101页 |
(三)公众的类型化区分:如何区分公众? | 第101-104页 |
四、区分公众的程序设计及实施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| 第104-110页 |
(一)类型化区分公众的方法及相关程序设计 | 第105-107页 |
(二)对不同类型的公众分别进行赋权或激励的必要性 | 第107-110页 |
第四章 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的义务主体 | 第110-129页 |
一、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义务主体的范围 | 第110-113页 |
(一)政府及其行政机关 | 第111-112页 |
(二)企业 | 第112-113页 |
二、经济绩效中心主义的制度诱因以及改变利益格局的方式 | 第113-120页 |
(一)制度诱因:无法有效约束义务主体行使权力 | 第113-116页 |
(二)改变利益格局:政府及其行政机关的角色调适与利益切割 | 第116-120页 |
三、以国家能力促进环境法治:约束义务主体切实履行义务 | 第120-129页 |
(一)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的有效实现需要环境法治的保障 | 第121-123页 |
(二)以国家能力促进环境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 | 第123-125页 |
(三)以国家能力促进相关义务主体“从权力到义务”的转型 | 第125-129页 |
第五章 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的权利内容:表达、实践与走向 | 第129-160页 |
一、权利内容之一:获取环境信息权 | 第129-142页 |
(一)我国获取环境信息权的立法现状及其局限 | 第130-134页 |
(二)我国获取环境信息权的具体实践及其困境 | 第134-139页 |
(三)我国获取环境信息权的应然走向 | 第139-142页 |
二、权利内容之二:参与环境行政决策权 | 第142-151页 |
(一)我国参与环境决策权的立法现状及其局限 | 第142-144页 |
(二)我国参与环境决策权的具体实践及其困境 | 第144-148页 |
(三)我国参与环境行政决策权的应然走向 | 第148-151页 |
三、权利内容之三:环境监督权 | 第151-160页 |
(一)我国环境监督权的立法现状及其局限 | 第151-154页 |
(二)我国环境监督权的具体实践及其困境 | 第154-157页 |
(三)我国环境监督权的应然走向 | 第157-160页 |
第六章 我国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以程序性为中心的规范完善路径 | 第160-193页 |
一、获取环境信息权的程序性规范进路 | 第161-169页 |
(一)在法律层面准确界定环境信息的定义 | 第162-163页 |
(二)主动公开环境信息的范围及程序 | 第163-165页 |
(三)依申请公开环境信息的程序 | 第165-167页 |
(四)对环境利益相关公众的个别告知 | 第167-168页 |
(五)确保环境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| 第168-169页 |
二、参与环境行政决策权的程序性规范进路 | 第169-180页 |
(一)扩展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权的行使范围 | 第170-171页 |
(二)对区分公众设计不同的激励机制 | 第171-172页 |
(三)事先确定好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规则 | 第172-174页 |
(四)公众参与环境决策中的参加权、表达权 | 第174-176页 |
(五)公众的意见应当对环境决策产生影响 | 第176-178页 |
(六)义务主体必须履行对公众的意见进行反馈或回应的义务 | 第178-179页 |
(七)评估整个环境公众参与过程 | 第179-180页 |
三、环境监督权的程序性规范进路 | 第180-190页 |
(一)关于环境举报权的程序性完善路径 | 第181-182页 |
(二)公众诉诸行政救济的权利:行政复议 | 第182-184页 |
(三)公众诉诸司法救济的权利:私益诉讼和公益诉讼 | 第184-189页 |
(四)系统完善对相关义务主体的责任追究机制 | 第189-190页 |
四、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权的必要限 | 第190-193页 |
结论 | 第193-1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7-210页 |
致谢 | 第210-21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2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