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英文缩略语 | 第13-14页 |
综述一 机械通气撤离的西医研究进展 | 第14-24页 |
1 脱机困难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2 脱机困难的常见原因 | 第15-19页 |
2.1 导致呼吸衰竭的原发病未解除 | 第15页 |
2.2 气道与肺功能障碍 | 第15页 |
2.3 脑功能障碍 | 第15-16页 |
2.4 心功能不全 | 第16页 |
2.5 呼吸肌功能障碍 | 第16-19页 |
3 脱机困难的处理措施 | 第19-21页 |
3.1 原始发病因素的治疗 | 第19页 |
3.2 呼吸系统指标控制 | 第19-20页 |
3.3 病人心理因素的引导 | 第20-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-24页 |
综述二 呼吸衰竭的中医研究 | 第24-34页 |
1 呼吸衰竭的病名 | 第24页 |
2 呼吸衰竭的病因病机 | 第24-26页 |
3 呼吸衰竭的辨证分析 | 第26-27页 |
4 呼吸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| 第27-29页 |
4.1 化痰逐瘀 | 第27页 |
4.2 补益肺气 | 第27-28页 |
4.3 培土生金 | 第28页 |
4.4 补肾纳气 | 第28-29页 |
5 呼吸衰竭的针灸治疗 | 第29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4页 |
前言 | 第34-36页 |
临床研究 | 第36-43页 |
1 研究对象 | 第36-39页 |
1.1 病例来源 | 第36页 |
1.2 诊断标准 | 第36-37页 |
1.3 纳入排除标准 | 第37-38页 |
1.4 呼吸机撤离筛查标准 | 第38页 |
1.5 自主呼吸实验(SBT) | 第38-39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39-43页 |
2.1 试验设计 | 第39-40页 |
2.2 治疗方案 | 第40-41页 |
2.3 观察指标 | 第41-42页 |
2.4 数据统计方法 | 第42-43页 |
结果 | 第43-63页 |
1 研究完成情况 | 第43页 |
2 纳入时基线分析 | 第43-45页 |
2.1 基本信息 | 第43-44页 |
2.2 观察指标 | 第44页 |
2.3 结论 | 第44-45页 |
3 治疗后疗效评价 | 第45-62页 |
3.1 脱机成功率 | 第45页 |
3.2 机械通气时间 | 第45-46页 |
3.3 治疗前后氧合指标的变化 | 第46-51页 |
3.4 治疗前后APACHEII评分的变化 | 第51-53页 |
3.5 治疗前后感染指标的变化 | 第53-57页 |
3.6 治疗前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| 第57-62页 |
4 影响脱机相关的因素 | 第62-63页 |
讨论 | 第63-70页 |
1 针刺干预脱机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63页 |
2 升提清气针法的立法选穴依据 | 第63-66页 |
2.1 升提清气针法的立方依据 | 第63-64页 |
2.2 升提清气针法的选穴分析 | 第64-66页 |
3 升提清气针法的对脱机率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| 第66-69页 |
3.1 升提清气针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氧合作用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3.2 升提清气针法对机械通气患者APACHEⅡ评分的影响 | 第68页 |
3.3 升提清气针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感染水平的影响 | 第68页 |
3.4 升提清气针法对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4 影响脱机相关的因素分析 | 第69页 |
5 升提清气针法的安全性评价 | 第69-70页 |
结语 | 第70-72页 |
1 结论 | 第70页 |
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
附录 | 第74-79页 |
附录1 随机数字表 | 第74-75页 |
附录2 病例报告表 | 第75-77页 |
附录3 APACHEⅡ评分系统表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