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温改性沥青的制备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热拌沥青技术的概述 | 第10页 |
1.3 温拌沥青技术的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4 冷拌沥青技术的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5 常温改性沥青技术的概述 | 第12页 |
1.6 SMC改性沥青技术的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7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8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8.1 技术思路 | 第15-16页 |
1.8.2 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17-20页 |
2.1 实验原料及其分析 | 第17-19页 |
2.1.1 试验用沥青、集料 | 第17-18页 |
2.1.2 沥青改性剂 | 第18-19页 |
2.2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SMC改性剂的组分分析 | 第20-35页 |
3.1 SMC改性剂的蒸馏方法 | 第20-26页 |
3.1.1 克氏蒸馏 | 第20-21页 |
3.1.2 快速蒸馏 | 第21页 |
3.1.3 恩氏蒸馏 | 第21页 |
3.1.4 模拟蒸馏 | 第21-22页 |
3.1.5 SMC改性剂四种蒸馏方法的分析研究 | 第22-26页 |
3.2 SMC残留物的粘温曲线 | 第26-27页 |
3.3 SMC改性剂的组分分析方法 | 第27-32页 |
3.3.1 气相色谱法 | 第27页 |
3.3.2 色谱-质谱联用法 | 第27-29页 |
3.3.3 核磁共振分析 | 第29页 |
3.3.4 红外光谱法 | 第29-32页 |
3.4 SMC改性剂的组分分析结果 | 第32-33页 |
3.4.1 SMC改性剂的原理 | 第32页 |
3.4.2 SMC改性剂的组分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常温改性沥青改性原理的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1 常温改性沥青的关键组分 | 第35-37页 |
4.1.1 稀释剂 | 第35-36页 |
4.1.2 沥青 | 第36-37页 |
4.2 常温改性沥青的原理分析 | 第37-38页 |
第五章 常温改性沥青的影响因素及性能研究 | 第38-46页 |
5.1 A系列的影响因素及性能研究 | 第38-40页 |
5.1.1 A系列的制备 | 第38页 |
5.1.2 稀释剂A的掺量对针入度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5.1.3 稀释剂A的掺量对软化点的影响 | 第39页 |
5.1.4 稀释剂A的掺量对5℃延度的影响 | 第39页 |
5.1.5 稀释剂A的掺量对运动粘度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5.2 B系列的影响因素及性能研究 | 第40-45页 |
5.2.1 B系列的制备 | 第40页 |
5.2.2 稀释剂B的掺量对针入度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5.2.3 稀释剂B的掺量对软化点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5.2.4 稀释剂B的掺量对5℃延度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5.2.5 稀释剂B的掺量对运动粘度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六章 常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影响因素及性能研究 | 第46-61页 |
6.1 配合比设计 | 第46-50页 |
6.1.1 沥青 | 第46页 |
6.1.2 矿料级配 | 第46页 |
6.1.3 最佳沥青用量 | 第46-50页 |
6.2 常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影响因素 | 第50-58页 |
6.2.1 添加剂掺量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6.2.2 拌和温度的影响 | 第52-57页 |
6.2.3 养生龄期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6.3 路用性能 | 第58-60页 |
6.3.1 高温稳定性 | 第58-59页 |
6.3.2 水稳定性 | 第59-6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