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1 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8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-10页 |
1.1.2 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2 服务业相关理论及铁岭市服务业发展概述 | 第18-24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2.1.1 服务业概念和分类 | 第18页 |
2.1.2 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| 第18-19页 |
2.2 服务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2.2.1 政府干预理论 | 第19页 |
2.2.2 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3 产业政策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 铁岭市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| 第21页 |
2.4 铁岭市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| 第21-22页 |
2.4.1 大沈阳经济开发区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| 第21页 |
2.4.2 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产业 | 第21页 |
2.4.3 铁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| 第21-22页 |
2.4.4 统筹铁岭城乡发展的引擎 | 第22页 |
2.4.5 全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示范区 | 第22页 |
2.5 铁岭市服务业发展机遇 | 第22-24页 |
2.5.1 国家政策指明了服务业发展方向 | 第22-23页 |
2.5.2 振兴东北战略惠及铁岭服务业 | 第23页 |
2.5.3 “沈抚铁”同城化拓宽空间 | 第23页 |
2.5.4 新型城镇化提供新机遇 | 第23页 |
2.5.5 外部经济环境优势与技术革命增强服务业发展推动力 | 第23-24页 |
3 基于熵值法的铁岭市服务业发展现状评价分析 | 第24-38页 |
3.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| 第24-26页 |
3.1.1 产业发展基础维度 | 第24-25页 |
3.1.2 人力资源丰度 | 第25页 |
3.1.3 交通信息化水平维度 | 第25页 |
3.1.4 区域开放程度 | 第25页 |
3.1.5 政府支持力度 | 第25-26页 |
3.2 铁岭市服务业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26-27页 |
3.3 应用熵值法的评价计算 | 第27-33页 |
3.3.1 数据的采集及标准化处理 | 第28-30页 |
3.3.2 分析过程 | 第30-32页 |
3.3.3 铁岭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| 第32-33页 |
3.4 铁岭市服务业存在问题分析 | 第33-38页 |
3.4.1 服务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| 第33-35页 |
3.4.2 交通信息化水平低 | 第35页 |
3.4.3 人力资源丰度不足 | 第35-36页 |
3.4.4 区域开放程度低 | 第36-37页 |
3.4.5 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不力 | 第37-38页 |
4 铁岭市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| 第38-44页 |
4.1 战略建议 | 第38-40页 |
4.1.1 创新牵动战略 | 第38页 |
4.1.2 创业驱动战略 | 第38-39页 |
4.1.3 集聚带动战略 | 第39-40页 |
4.2 保障措施 | 第40-41页 |
4.2.1 建立规划实施纲要 | 第40页 |
4.2.2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| 第40页 |
4.2.3 加强服务业法制化建设 | 第40页 |
4.2.4 大力培育服务业领军企业 | 第40-41页 |
4.2.5 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| 第41页 |
4.2.6 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 | 第41页 |
4.3 配套政策 | 第41-44页 |
4.3.1 简化审批手续 | 第41-42页 |
4.3.2 土地扶持政策 | 第42页 |
4.3.3 打造优势品牌 | 第42页 |
4.3.4 扩大就业政策 | 第42页 |
4.3.5 财税优惠政策 | 第42-43页 |
4.3.6 拓宽投融资渠道 | 第43页 |
4.3.7 优化发展环境 | 第43-44页 |
结论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