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6-8页 | 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 
| 符号说明 | 第10-11页 | 
|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| 第11-31页 | 
| 综述一 偏头痛西医研究概况 | 第11-16页 | 
| 1.流行病学特征 | 第11页 | 
| 2.发病机制 | 第11-12页 | 
| 3.分期治疗 | 第12-14页 | 
| 4.小结 | 第14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14-16页 | 
| 综述二 偏头痛的中医认识 | 第16-27页 | 
| 1.病名源流 | 第16页 | 
| 2.病因病机历史沿革 | 第16-17页 | 
| 3.分期诊疗 | 第17-18页 | 
| 4.传统中药内服法 | 第18-19页 | 
| 5.中医外治法 | 第19-22页 | 
| 6.穴位贴敷疗法 | 第22-24页 | 
| 7.小结 | 第24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24-27页 | 
| 综述三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 | 第27-31页 | 
| 1.研究概况 | 第27页 | 
| 2.透皮吸收影响因素 | 第27-28页 | 
| 3.现代药理学研究基础 | 第28-29页 | 
| 4.小结 | 第29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29-31页 | 
| 前言 | 第31-33页 | 
| 1.研究背景 | 第31-32页 | 
| 2.研究目的 | 第32页 | 
| 3.研究思路 | 第32-33页 | 
|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33-52页 | 
| 1.观察对象 | 第33-34页 | 
| 1.1 病例来源 | 第33页 | 
| 1.2 病例筛选标准 | 第33-34页 | 
| 2.观察方法 | 第34-38页 | 
| 2.1 方案设计 | 第34页 | 
| 2.2 治疗方法 | 第34-35页 | 
| 2.3 疗效判定方法 | 第35-37页 | 
| 2.4 质量及安全性控制 | 第37页 | 
| 2.5 统计分析 | 第37-38页 | 
| 2.6 医学伦理要求 | 第38页 | 
| 3.观察结果 | 第38-48页 | 
| 3.1 病例完成情况 | 第38页 | 
| 3.2 可比性分析 | 第38-40页 | 
| 3.3 疗效分析 | 第40-48页 | 
| 3.4 安全性分析 | 第48页 | 
| 4.讨论与分析 | 第48-52页 | 
| 4.1 一般情况分析 | 第48-49页 | 
| 4.2 疗效分析 | 第49-50页 | 
| 4.3 安全性分析 | 第50页 | 
| 4.4 结论 | 第50-51页 | 
| 4.5 创新性 | 第51页 | 
| 4.6 不足与展望 | 第51-52页 | 
| 结语 | 第52-53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4页 | 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 
| 附录 | 第55-72页 | 
| 附录1: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55-57页 | 
| 附录2: 中医“头风”的诊断标准 | 第57-58页 | 
| 附录3: 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 | 第58-65页 | 
| 附录4: 不良事件、不良反应的观察、记录和报告方法 | 第65-67页 | 
| 附录5: 知情同意书 | 第67-72页 | 
|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