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不同轮作系统和稻作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氮素平衡的影响
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34页
    1 研究背景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全球气候变暖与农田面源污染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水稻生产导致的环境压力加大第13-15页
    2 稻田CH_4与N_2O排放和氮素平衡研究现状第15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稻田CH_4排放机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稻田N_2O产生机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因素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稻田氮素平衡特征第21-24页
    3 水旱轮作系统和稻鸭共作概况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水旱轮作系统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稻鸭共作模式第25-26页
    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 研究目的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4.2 研究内容第26-27页
    5 技术路线第27-28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28-34页
第二章 不同轮作系统和稻作模式对稻田田面水与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第34-56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地概况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试验设计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数据分析第39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3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田面水溶氧量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稻田氮素含量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5 土壤酶活性第47-50页
    3 小结与讨论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轮作系统与稻作模式对稻田氧化还原状况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 轮作系统与稻作模式对土壤碳氮特征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 轮作系统与稻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52页
    4 结论第52-53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53-56页
第三章 不同轮作系统和稻作模式对水稻产量与根系特性的影响第56-74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地概况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试验设计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数据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60-6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水稻产量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水稻根系干重与分布特性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水稻根系活力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4 水稻根系泌氧特性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2.5 水稻产量与根系特性的关系第69页
    3 小结与讨论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轮作系统对水稻根系特性的影响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稻作模式对水稻根系特性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4 结论第71-72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72-74页
第四章 不同轮作系统和稻作模式对稻田CH_4与N_2O排放的影响第74-94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地概况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试验设计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数据分析第77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77-8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气象状况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CH_4排放通量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N_2O排放通量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2.4 CH_4和N_2O季节排放总量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2.5 稻田温室效应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2.6 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因素第84-87页
    3 小结与讨论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CH_4和N_2O排放的年际间差异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3.2 轮作系统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3 稻作模式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第88-90页
    4 结论第90-91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91-94页
第五章 不同轮作系统和稻作模式对稻田氮素平衡的影响第94-116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地概况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试验设计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数据分析第98-99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99-11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土壤氮素表观矿化量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水稻氮素吸收第99-102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氨挥发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2.4 渗漏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2.5 径流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2.6 土壤留存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2.7 肥料氮素去向特征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2.8 氮素平衡第110-112页
    3 小结与讨论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稻田肥料氮素去向特征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 3.2 轮作系统对稻田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3.3 稻作模式对稻田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第113页
    4 结论第113-114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14-116页
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116-124页
    1 综合讨论第116-1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不同轮作系统的水稻生产力与环境代价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稻鸭共作模式的增产减排效应第118-120页
    2 主要结论第120页
    3 创新点第120-121页
    4 问题与展望第121-122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22-124页
致谢第124-126页
附: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126页

论文共12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叶面喷施锌肥对小麦籽粒不同层次面粉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
下一篇:养分优化管理对稻麦产量形成及其相关生理特性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