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CH_4及N_2O产生机制研究 | 第14-18页 |
1.3 生物炭与氮肥对稻田土壤CH_4排放及相关微生物影响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1.4 生物炭与氮肥对稻田土壤N_2O排放及相关微生物影响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1.5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| 第21页 |
1.6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7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31页 |
2.1 试验区概况 | 第23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23-24页 |
2.3 田间管理 | 第24-25页 |
2.4 数据采集及分析 | 第25-31页 |
2.4.1 气体排放通量的观测与计算 | 第25-26页 |
2.4.2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4.3 土壤DNA提取 | 第27页 |
2.4.4 定量PCR | 第27-28页 |
2.4.5 产甲烷潜势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2.4.6 甲烷氧化潜势的测定 | 第29页 |
2.4.7 硝化潜势的测定 | 第29页 |
2.4.8 反硝化潜势的测定 | 第29页 |
2.4.9 数据统计分析与方法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稻田土壤CH_4排放相关微生物基因丰度及潜在活性 | 第31-47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2页 |
3.2 稻田土壤CH_4排放通量变化 | 第32-35页 |
3.3 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| 第35-37页 |
3.4 稻田土壤甲烷氧化潜势与甲烷氧化菌基因丰度变化 | 第37-40页 |
3.5 稻田土壤产甲烷潜势与产甲烷菌基因丰度变化 | 第40-41页 |
3.6 稻田土壤pmoA/mcrA比值变化 | 第41页 |
3.7 讨论 | 第41-45页 |
3.7.1 生物炭与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7.2 生物炭与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| 第42页 |
3.7.3 生物炭与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和氧化潜势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7.4 生物炭与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产甲烷菌和产甲烷潜势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7.5 生物炭与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pmoA/mcrA比值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8 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稻田土壤N_2O排放相关微生物基因丰度及潜在活性 | 第47-63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8页 |
4.2 稻田土壤N_2O排放通量变化 | 第48-51页 |
4.3 稻田土壤硝化潜势与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丰度变化 | 第51-54页 |
4.4 稻田土壤AOA与AOB基因丰度比值的变化 | 第54-55页 |
4.5 稻田土壤反硝化潜势及nirS,nirK基因丰度的变化 | 第55-57页 |
4.6 稻田土壤nosZ基因丰度的变化 | 第57页 |
4.7 稻田土壤(nirS+nirK)/nosZ比值变化 | 第57页 |
4.8 讨论 | 第57-61页 |
4.8.1 生物炭与氮肥对稻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8.2 生物炭与氮肥对稻田土壤硝化潜势与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丰度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4.8.3 生物炭与氮肥对稻田土壤反硝化潜势及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4.9 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5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63页 |
5.2 主要创新点 | 第63-64页 |
5.3 不足之处 | 第64页 |
5.4 研究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