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7页 |
| 1.2.1 国外网络舆情事件治理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1.2.2 国内网络舆情事件治理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| 1.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| 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8页 |
| 1.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| 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1.4.2 创新之处 | 第19-20页 |
|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20-27页 |
| 2.1 网络舆情事件治理的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| 2.1.1 网络舆情 | 第20页 |
| 2.1.2 网络舆情治理 | 第20-21页 |
| 2.2 网络舆情事件重大程度认定标准 | 第21-23页 |
| 2.2.1 舆情热度评定 | 第21-22页 |
| 2.2.2 热度走向转折点 | 第22页 |
| 2.2.3 热度持续时长 | 第22-23页 |
| 2.2.4 关键词频次 | 第23页 |
| 2.3 网络舆情事件治理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5页 |
| 2.3.1 治理理论 | 第23-24页 |
| 2.3.2 危机管理理论 | 第24-25页 |
| 2.3.3 议程设置理论 | 第25页 |
| 2.4 大数据给网络舆情治理带来的挑战 | 第25-27页 |
| 2.4.1 数据量庞大 | 第26页 |
| 2.4.2 盲目跟风导致群体极化 | 第26页 |
| 2.4.3 舆论话语权的转变 | 第26-27页 |
| 3 我国近五年重大网络舆情事件聚类分析 | 第27-41页 |
| 3.1 数据来源、变量选择及方法 | 第27-35页 |
| 3.1.1 研究样本 | 第27-31页 |
| 3.1.2 聚类指标 | 第31-32页 |
| 3.1.3 数据统计 | 第32-35页 |
| 3.2 聚类分析 | 第35-38页 |
| 3.3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三种类型 | 第38-41页 |
| 4 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41-50页 |
| 4.1 大数据时代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治理现状 | 第41-46页 |
| 4.1.1 国外治理现状 | 第41-45页 |
| 4.1.2 国内治理现状 | 第45-46页 |
| 4.2 大数据时代我国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治理存在的问题 | 第46-50页 |
| 4.2.1 与大数据的结合相关问题 | 第46-47页 |
| 4.2.2 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认识相关问题 | 第47-48页 |
| 4.2.3 治理要素相关问题 | 第48-50页 |
| 5 大数据时代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治理机制构建 | 第50-59页 |
| 5.1 大数据时代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治理机制总体设计 | 第50-51页 |
| 5.2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模块 | 第51-52页 |
| 5.2.1 设立舆情研判中心 | 第51页 |
| 5.2.2 机制运行硬件保障 | 第51-52页 |
| 5.3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监测预警模块 | 第52-54页 |
| 5.3.1 监测预警重要性 | 第52-53页 |
| 5.3.2 监测预警的可行性 | 第53页 |
| 5.3.3 监测预警机制构建 | 第53-54页 |
| 5.4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引导模块 | 第54-56页 |
| 5.4.1 打造政务网媒引导集群 | 第54-55页 |
| 5.4.2 引领微时代舆论走向 | 第55-56页 |
| 5.5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控制应对模块 | 第56-57页 |
| 5.5.1 建设专门平台 | 第56-57页 |
| 5.5.2 配套公开制度 | 第57页 |
| 5.6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评价评估模块 | 第57-59页 |
| 5.6.1 评估流程构建 | 第57-58页 |
| 5.6.2 评估方法选取 | 第58-59页 |
| 6 结语 | 第59-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