规训与突围--儿童战争电影视野下的《小兵张嘎》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第一章 时代规训中的英雄主题书写 | 第16-37页 |
第一节 英雄主义主题 | 第17-24页 |
一、个性化的英雄人物 | 第17-21页 |
二、真实可信的英雄行为 | 第21-24页 |
第二节 英雄成长主题 | 第24-32页 |
一、曲折的成长历程 | 第25-29页 |
二、革命话语与个人话语的交织融合 | 第29-32页 |
第三节 英雄主题书写的时代因素探析 | 第32-37页 |
一、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 | 第32-34页 |
二、创作者的艺术观念与政治激情 | 第34-37页 |
第二章 突破“概念化”的人物塑造 | 第37-53页 |
第一节 个性鲜明的儿童英雄 | 第38-46页 |
一、嘎子形象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| 第38-42页 |
二、游戏精神的张扬与儿童话语的表达 | 第42-46页 |
第二节 小英雄形象的文化传统及历史局限性 | 第46-53页 |
一、少年英雄的文化传统 | 第46-49页 |
二、对战争与儿童命运反思的缺失 | 第49-53页 |
第三章 独具特色的影像表达 | 第53-69页 |
第一节 电影语言的新探索 | 第54-63页 |
一、长镜头的探索运用 | 第54-58页 |
二、灵活流畅的运动镜头 | 第58-63页 |
第二节 民族化的影像风格 | 第63-69页 |
一、诗意的电影画面 | 第63-66页 |
二、浓厚的地域色彩 | 第66-69页 |
结语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