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文物考古论文--地区文物考古论文

西北出土文献中蕴含的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绪论第15-40页
    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选题缘由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意义第16-20页
    二 生态意识的源起与概念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生态环境意识的源起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对生态环境意识概念的界定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本文对生态意识概念的认识第24-26页
    三 古代生态环境意识研究概况第26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古代生态环境意识的研究概况第26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国外学者关于我国古代生态环境意识的研究概况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敦煌遗书等出土文献中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概况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36-37页
    四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视角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五 本文创新点与重点难点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创新点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重点难点第38-40页
第一章 传世文献所见的生态环境思想概述第40-58页
    第一节 传世文献所见生态环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第40-54页
        一 先民对环境的认识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二 夏、商、周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三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环境意识概述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四 传世文献中所见汉至唐五代时期生态思想简述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五 传世文献中所见的宋元时期的生态思想简述第52-54页
    第二节 我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机构设立概况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一 唐以前有关环境保护机构及官员的设置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二 隋唐五代及宋元时期有关环境保护机构及官员的设置第56-58页
第二章 西北出土简牍中所见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第58-114页
    第一节 林草植被的种植与保护意识第58-70页
        一 《悬泉诏书》中对林草资源保护的内容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二 汉代居延边塞生态保护有关记载第63-70页
    第二节 对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意识第70-99页
        一 西北出土简牍资料中对动物资源的有关记载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二 《悬泉诏书》对动物资源保护的内容第75-81页
        三 对马牛羊驼等圈养动物的爱惜与管护意识第81-99页
    第三节 对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意识第99-109页
        一 水利设施的修筑与维护意识第99-105页
        二 水利官员的设置第105-109页
    第四节 土地资源爱惜与管护意识第109-112页
    第五节 《悬泉诏书》中的其他环保内容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一 净化空气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 二 对矿产资源的保护第112-114页
第三章 敦煌资料中蕴含的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第114-209页
    第一节 对林草植被资源的保护意识第11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一 对青山绿水、花草树木的喜爱和追求第114-117页
        二 重视林草植被的种植第117-124页
        三 对林草植被的保护意识第124-126页
    第二节 对动物资源爱护与管理意识第126-148页
        一 动物资源种类的有关记载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二 唐宋时期有关动物保护的法令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三 祈赛祭祀及对动物资源的爱护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 四 动物资源的利用与管护意识第130-143页
        五 石窟壁画资料中所见对动物资源的珍爱意识第143-148页
    第三节 对水资源爱惜与保护意识第148-170页
        一 水利设施的修筑与维护意识第148-152页
        二 民众关于水的传说及祭祀第152-154页
        三 对珍贵水资源的管护意识第154-170页
    第四节 敦煌蒙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第170-174页
        一 敦煌蒙书中的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态哲学观第171-172页
        二 《百行章》中体现的生态意识第172-174页
    第五节 敦煌民俗中体现的生态环境意识第174-188页
        一 民间生产风俗中的生态思想第174-176页
        二 敦煌写本《解梦书》中体现的生态意识第176-184页
        三 敦煌占卜文书中体现的生态意识第184-188页
    第六节 敦煌岁时文化中体现的生态环境意识第188-209页
        一 元月祭风伯第189-192页
        二 二月马祖之祭第192-193页
        三 三月祭川原第193-194页
        四 三月祭雨师第194-197页
        五 四月驼马入草赛神第197-198页
        六 四月马骑赛神第198-199页
        七 四月结葡萄赛神第199-200页
        八 四月赛青苗神第200-201页
        九 五月赛驼马神第201-202页
        十 五月仲夏雩祀第202-204页
        十一 六月赛马神第204-205页
        十二 八月马羊赛神第205-206页
        十三 八月网鹰第206-209页
第四章 吐鲁番文书中所反映的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第209-248页
    第一节 吐鲁番地区农作物的种植及其体现出的生态意识第210-217页
        一 吐鲁番文书所见的葡萄种植及体现出的生态意识第210-214页
        二 吐鲁番文书所见的的蔬菜种植及体现出的生态意识第214-217页
    第二节 吐鲁番文书所见对牲畜的管理与爱护意识第217-2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 对马匹的管理与爱护意识第218-237页
        二 对牛的管理与爱护意识第237-241页
    第三节 吐鲁番文书中所见水利灌溉及对水资源的珍视第241-248页
第五章 塔里木盆地文书中所反映的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第248-272页
    第一节 佉卢文文书中反映出的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第248-268页
        一 颁行有关法律,保护林木资源第249页
        二 佉卢文书所见对动物资源的管理与爱护意识第249-265页
        三 佉卢文书所见对水资源的管理与爱护意识第265-268页
    第二节 楼兰尼雅简纸文书中反映的汉晋时期对水资源的管护意识第268-272页
        一 重视农田灌溉的意识第269-270页
        二 重视对土地耕耘与耕畜的意识第270-272页
第六章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书中所反映的民众生态意识第272-290页
    第一节 林草植被的种植及保护意识第272-273页
    第二节 动物资源管理与保护意识第273-282页
        一 对国有牧场的管理意识第273-275页
        二 对官牧生产的管理意识第275-280页
        三 其他有关畜牧方面的管理意识第280-282页
    第三节 水资源珍惜与保护意识第282-290页
        一 西夏时期水利设施的修筑与维护意识第282-283页
        二 《天盛律令》中所反映的农田水利意识第283-290页
第七章 古代民众生态环境意识形成的自然基础、社会环境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第290-314页
    第一节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简论第290-295页
        一 高山与盆地相间,沙漠、戈壁广布第290页
        二 气候条件与资源第290-292页
        三 水资源状况第292-293页
        四 荒漠性为主的土壤与生物资源第293-295页
    第二节 西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简述第295-296页
    第三节 历史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及其原因第296-314页
        一 古绿洲的沙漠化及其原因第296-297页
        二 对土地无节制、不合理的开发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第297-298页
        三 政治军事形势的剧烈动荡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第298页
        四 林草植被的过度砍伐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必然原因第298-311页
        五 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311-314页
第八章 古代民众生态环境意识形成与发展演变的思想根源第314-336页
    第一节 儒家生态思想的影响第314-323页
        一 儒家生态意识的基础“天人合一”理念对民众生态意识的影响第314-31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儒家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、保护主张---------“树木以时伐焉,禽兽以时杀焉”的影响第315-323页
    第二节 佛教教义的影响第323-331页
        一 保护植物资源思想的影响第323-324页
        二“众生平等”、“不杀生”思想的影响第324-326页
        三 保护和珍惜水资源思想的影响第326-328页
        四 保持环境卫生思想的影响第328-331页
    第三节 道教教义的影响第331-336页
        一 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第332-333页
        二 慈心爱物思想的影响第333-334页
        三 知足节欲思想的影响第334-336页
第九章 古代生态环境意识的史鉴意义第336-341页
    一 重视国民生态意识的提升第336-337页
    二 重视生态环保法规的建设与完善第337页
    三 重视林草植被保护,大力植树营林第337-338页
    四 重视保护野生动物等资源第338-339页
    五 重视保护水资源第339页
    六 重视爱护耕地第339-341页
结语第341-345页
参考文献第345-356页
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356-357页
后记第357页

论文共3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库结构与节能分析研究
下一篇:基于寄生免疫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动态交通分配方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