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 
| 中英文缩略语表 | 第10-13页 | 
| 引言 | 第13-15页 | 
| 1.试验设计 | 第15-23页 | 
| 1.1 观察对象 | 第15页 | 
| 1.2 病例选择 | 第15-17页 | 
| 1.2.1 纳入标准 | 第15页 | 
| 1.2.2 排除标准 | 第15-16页 | 
| 1.2.3 中医辨证 | 第16页 | 
| 1.2.4 脱落标准 | 第16-17页 | 
| 1.3 方法 | 第17-19页 | 
| 1.3.1 总体设计 | 第17页 | 
| 1.3.2 筛选入组 | 第17页 | 
| 1.3.3 治疗期 | 第17-19页 | 
| 1.3.4 术后用药 | 第19页 | 
| 1.3.5 术后随访记录 | 第19页 | 
| 1.4 观测记录项目 | 第19-21页 | 
| 1.4.1 BCVA | 第19-20页 | 
| 1.4.2 眼压 | 第20页 | 
| 1.4.3 滤过泡 | 第20页 | 
| 1.4.4 浅前房记录 | 第20页 | 
| 1.4.5 视野 | 第20页 | 
| 1.4.6 RNFL和SFCT | 第20-21页 | 
| 1.4.7 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| 第21页 | 
| 1.5 治疗效果评估 | 第21-22页 | 
| 1.5.1 有效性评估 | 第21-22页 | 
| 1.5.2 安全性评估 | 第22页 | 
| 1.6 统计方法 | 第22-23页 | 
| 2.结果 | 第23-40页 | 
| 2.1 基线资料对比 | 第23-25页 | 
| 2.1.1 纳入对象基本资料 | 第23页 | 
| 2.1.2 术前各观测指标对比 | 第23-25页 | 
| 2.2 术后各指标的比较 | 第25-40页 | 
| 2.2.1 眼压 | 第25-28页 | 
| 2.2.2 最佳矫正视力(BCVA) | 第28-32页 | 
| 2.2.3 滤过泡 | 第32-33页 | 
| 2.2.4 视野 | 第33-34页 | 
| 2.2.5 黄斑中心凹处脉络膜厚度 | 第34-36页 | 
| 2.2.6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| 第36-38页 | 
| 2.2.7 术后并发症、不良反应及处理 | 第38-40页 | 
| 3.讨论 | 第40-54页 | 
| 3.1 原发性青光眼病因病机 | 第40-42页 | 
| 3.1.1 西医对原发性青光眼的认识 | 第40-41页 | 
| 3.1.2 中医对青光眼的认识 | 第41-42页 | 
| 3.2 原发性青光眼的治疗 | 第42-43页 | 
| 3.3 视原ologen在青光眼中的应用研究 | 第43-47页 | 
| 3.3.1 视原的来源 | 第43-44页 | 
| 3.3.2 视原的作用机制 | 第44-45页 | 
| 3.3.3 视原在青光眼中的应用研究 | 第45-47页 | 
| 3.4 Ologen植入的有效性分析 | 第47-50页 | 
| 3.4.1 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| 第47-49页 | 
| 3.4.2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| 第49-50页 | 
| 3.5 视原植入的安全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 
| 3.6 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| 第51-54页 | 
| 4.结论 | 第54-55页 | 
| 5.问题与展望 | 第55-56页 | 
| 致谢 | 第56-57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 
| 附件1:综述 | 第61-75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 
| 附件2: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