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14页 |
(一)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2.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(二)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(三)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1.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2.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| 第14-27页 |
(一)延安精神产生的理论基础: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 | 第14-17页 |
1.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| 第14-15页 |
2.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| 第15页 |
3.毛泽东思想与延安精神的关系 | 第15-17页 |
(二)延安精神产生的实践基础: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| 第17-22页 |
1.延安时期亟待解决左右倾机会主义给革命带来的威胁 | 第17-18页 |
2.国共抗日统一战线形成,为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机会 | 第18-22页 |
(三)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: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 | 第22-24页 |
1.延安精神是延安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| 第22-23页 |
2.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新的实践形态 | 第23-24页 |
(四)延安精神产生的主体条件: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| 第24-27页 |
1.延安精神是革命精神的结晶 | 第24-25页 |
2.延安精神是共产党人良好修养和坚定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| 第25-27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延安精神的实质及科学内涵 | 第27-38页 |
(一)延安精神的实质和科学内涵 | 第27-30页 |
1.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 | 第27-28页 |
2.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 | 第28-29页 |
3.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| 第29页 |
4.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| 第29-30页 |
(二)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| 第30-33页 |
1.实践性: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范式 | 第30-31页 |
2.民族性: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 | 第31-32页 |
3.现实性: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| 第32-33页 |
(三)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延安精神的影响 | 第33-38页 |
1.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延安精神的方向性引导 | 第34-35页 |
2.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延安精神互为前提 | 第35-36页 |
3.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延安精神的互动关系 | 第36-38页 |
三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| 第38-47页 |
(一)延安精神具有巨大的精神补钙功能 | 第38-41页 |
1.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“精神缺钙” | 第38-39页 |
2.延安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、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滋养 | 第39-40页 |
3.延安精神是共和国产生和走向强盛的精神支柱 | 第40-41页 |
(二)延安精神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作用 | 第41-44页 |
1.延安时期形成的红色话语体系沿用至今 | 第41-42页 |
2.当今社会价值观出现负面发展动向 | 第42-43页 |
3.延安精神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求 | 第43-44页 |
(三)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 | 第44-47页 |
1.延安精神推动时代进步 | 第44页 |
2.延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| 第44-45页 |
3.始终不渝的学习、宣传、弘扬延安精神 | 第45-47页 |
四、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