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4-38页 |
1 人副流感病毒概述 | 第14-16页 |
1.1 人副流感病毒的分类 | 第14页 |
1.2 HPIV3的基因结构 | 第14-15页 |
1.3 HPIV3的生活史 | 第15-16页 |
2 病毒包涵体的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3 应激颗粒概述 | 第20-26页 |
3.1 RNP颗粒的简介 | 第20-21页 |
3.2 SGs的简介 | 第21-23页 |
3.3 SGs的组成成分 | 第23页 |
3.4 SGs的组装过程 | 第23-24页 |
3.5 蛋白的相互作用对SGs组装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3.6 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影响SGs的组装 | 第25-26页 |
3.7 SGs的动态变化过程 | 第26页 |
3.8 SGs的功能 | 第26页 |
4 病毒和SGs的相互作用 | 第26-34页 |
4.1 一些病毒先诱导SGs的形成,然后又抑制SGs的形成 | 第27-29页 |
4.2 一些病毒在其整个感染过程中都抑制SGs的形成 | 第29-31页 |
4.3 一些病毒整个感染过程中都不抑制SGs的形成 | 第31-33页 |
4.4 SGs的抗病毒作用 | 第33-34页 |
5 SGs和先天性免疫的关系 | 第34-38页 |
5.1 病毒感染激活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 | 第34页 |
5.2 病毒的RNA激活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 | 第34-35页 |
5.3 RLRs介导的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 | 第35页 |
5.4 SGs调控先天性免疫应答 | 第35-38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8-66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38-41页 |
1.1 细胞、病毒和菌种 | 第38页 |
1.2 实验试剂 | 第38-41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41-66页 |
2.1 克隆的构建 | 第41-45页 |
2.2 细胞的培养 | 第45-46页 |
2.3 病毒感染 | 第46页 |
2.4 病毒的传代与扩增 | 第46-47页 |
2.5 病毒滴度的测定 | 第47-48页 |
2.6 细胞转染 | 第48-50页 |
2.7 蛋白质免疫印迹(Western blot)分析 | 第50-52页 |
2.8 免疫共沉淀 | 第52页 |
2.9 shRNA的设计与构建 | 第52-53页 |
2.10 稳定表达细胞系 | 第53-55页 |
2.11 稳定沉默基因表达的细胞系的构建 | 第55页 |
2.12 细胞总RNA的抽提 | 第55-56页 |
2.13 +HPIV3 MK2 RNA的制备 | 第56-57页 |
2.14 苯酚/氯仿/异戊醇纯化DNA/RNA | 第57页 |
2.15 体外转录RNA | 第57-58页 |
2.16 RNeasy抽提RNA。参考RNeasy抽提试剂盒(QIAGEN) | 第58页 |
2.17 pIC和RNA转染 | 第58-59页 |
2.18 碱性磷酸酶处理RNA | 第59页 |
2.19 逆转录PCR (RT-PCR) | 第59-61页 |
2.20 IP-RT-PCR | 第61页 |
2.21 免疫荧光 | 第61-62页 |
2.22 RNA Fish | 第62-64页 |
2.23 核质分离实验 | 第64-66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66-118页 |
1 HPIV3感染诱导细胞形成SGs | 第66-83页 |
1.1 HPIV3感染诱导宿主细胞形成SGs | 第66-68页 |
1.2 HPIV3感染引起PKR/eIF2α的磷酸化 | 第68-69页 |
1.3 PKR对于HPIV3感染诱导SGs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| 第69-71页 |
1.4 沉默PKR的表达抑制HPIV3感染诱导的eIF2α的磷酸化 | 第71-72页 |
1.5 过量表达HPIV3的病毒蛋白无法诱导SGs的形成 | 第72-74页 |
1.6 HPIV3感染产生的RNA诱导细胞形成SGs | 第74-75页 |
1.7 HPIV3感染产生的RNA导致PKR的磷酸化 | 第75-76页 |
1.8 PKR对于+HPIV3 MK2 RNA诱导SGs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| 第76-78页 |
1.9 体外合成的RNA可以诱导细胞形成SGs | 第78页 |
1.10 体内合成的RNA可以诱导细胞形成SGs | 第78-80页 |
1.11 HPIV3的+RNA分子定位到HPIV3诱导的SGs中 | 第80-81页 |
1.12 +RNA不能定位到+HPIV3 MK2 RNA诱导的SGs中 | 第81-82页 |
1.13 SGs捕获转录翻译活跃状态的mRNA | 第82-83页 |
2 HPIV3的IBs与SGs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| 第83-101页 |
2.1 HPIV3包涵体抑制HPIV3感染诱导的SGs的形成 | 第83-85页 |
2.2 外源表达N和P蛋白可以形成包涵体,并抑制HPIV3诱导SGs的形成 | 第85-87页 |
2.3 NL478A不能和P形成包涵体,并且不能抑制HPIV3诱导SGs的形成 | 第87-88页 |
2.4 NΔN10可以和P形成包涵体,但是不能抑制HPIV3诱导SGs的形成 | 第88-90页 |
2.5 RSV的包涵体不能抑制HPIV3感染诱导的SGs | 第90-92页 |
2.6 HPIV3和RSV的包涵体均不能抑制AS诱导的SGs的形成 | 第92-93页 |
2.7 HPIV3和RSV的包涵体均不能抑制pIC诱导的SGs的形成 | 第93-94页 |
2.8 HPIV3和RSV的包涵体均不能抑制+HPIV3 MK2 RNA诱导的SGs的形成 | 第94-95页 |
2.9 HPIV3和RSV的包涵体均不能抑制T7合成的RNA诱导的SGs的形成 | 第95-97页 |
2.10 HPIV3的包涵体结合病毒RNA | 第97-98页 |
2.11 RSV的包涵体不能结合HPIV3的病毒RNA | 第98-99页 |
2.12 HPIV3缺陷型的包涵体丧失了结合病毒RNA的能力 | 第99-100页 |
2.13 HPIV3的包涵体不能结合转染的+HPIV3 MK2 RNA | 第100-101页 |
3 SGs的抗病毒功能研究 | 第101-106页 |
3.1 沉默G3BP抑制AS诱导的SGs的形成 | 第102-103页 |
3.2 沉默G3BP抑制pIC诱导的SGs的形成 | 第103页 |
3.3 沉默G3BP抑制+HPIV3 MK2 RNA诱导的SGs的形成 | 第103-104页 |
3.4 沉默G3BP抑制HPIV3感染诱导的SGs的形成 | 第104-105页 |
3.5 沉默G3BP促进HPIV3病毒的复制转录 | 第105-106页 |
4 HPIV3与先天性免疫 | 第106-112页 |
4.1 HPIV3感染促进IFNβ的表达 | 第106-108页 |
4.2 HPV3感染诱导IRF3入核 | 第108-110页 |
4.3 沉默G3BP的表达,抑制SGs的形成,但并不影响HPIV3诱导IRF3入核 | 第110-111页 |
4.4 抑制SGs的形成,并不影响HPIV3诱导IFNβ的表达 | 第111-112页 |
5 讨论 | 第112-118页 |
5.1 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形成SGs | 第112-114页 |
5.2 细胞形成SGs,抑制病毒的复制 | 第114-116页 |
5.3 病毒与SGs的相互作用 | 第116-1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29页 |
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29-130页 |
致谢 | 第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