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无线通信论文--光波通信、激光通信论文

快速反射镜的控制技术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5-21页
    1.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快速反射镜控制技术在美国的发展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快速反射镜控制技术在欧洲的发展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快速反射镜控制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第17页
    1.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课题背景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课题意义第18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第18-21页
第2章 快速反射镜系统的结构与性能第21-31页
    2.1 快速反射镜系统的结构第21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快速反射镜镜体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1 音圈电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2 曲型悬挂机构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3 位置传感器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4 镜体外接电路接口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快速反射镜驱动器/控制器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1 快速反射镜驱动器/控制器的电路模型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2 快速反射镜驱动器/控制器接口第28页
    2.2 快速反射镜的性能指标与预期设计指标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快速反射镜的性能指标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快速反射镜的预期设计指标第30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3章 快速反射镜的系统辨识第31-43页
    3.1 系统辨识简介第31-32页
    3.2 系统频域辨识简介第32-33页
    3.3 快速反射镜模型建立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快速反射镜镜体建模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音圈电机建模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驱动器/控制器建模第37页
    3.4 快速反射镜模型参数辨识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Levenberg-Marquardt 算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幅频特性曲线拟合第38-41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1-43页
第4章 快速反射镜控制算法的研究第43-63页
    4.1 模糊控制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模糊控制简介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快速反射镜模糊控制算法设计第46-49页
    4.2 状态空间控制算法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状态空间模型简介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快速反射镜的状态空间校正算法第50-54页
    4.3 最优LQG控制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最优LQG控制简介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快速反射镜最优LQG控制算法设计第55-57页
    4.4 状态观测器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状态观测器简介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快速反射镜系统的状态观测器设计第59-61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1-63页
第5章 快速反射镜控制器的设计第63-91页
    5.1 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数字控制器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模拟量I/O扩展模块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数字控制系统的连接第68页
    5.2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第68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法的离散化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最优LQG控制算法的离散化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状态观测器的离散化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数字控制器的结构与参数第76-78页
    5.3 三种控制算法的性能实验第7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基于 Lab View 的上位机测量系统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TRIO-MC403 数字控制器的程序设计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快速反射镜控制系统的静态性能测试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快速反射镜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测试第86-89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89-91页
第6章 总结第91-95页
    6.1 本文工作总结第91-92页
    6.2 未来工作展望第92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99页
致谢第99-101页
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1页

论文共1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负载偏心二维转台伺服控制系统研究
下一篇: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多组分污染气体浓度反演方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