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白僵菌的研究概况 | 第11-15页 |
1.2.1 分类及地位 | 第11-12页 |
1.2.2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2-13页 |
1.2.3 球孢白僵菌的侵染生化特性 | 第13页 |
1.2.4 球孢白僵菌的菌株筛选与毒力评价 | 第13-14页 |
1.2.5 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3 蚜虫的危害及研究概况 | 第15-18页 |
1.3.1 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| 第15-16页 |
1.3.2 蚜虫危害园林植物发生情况 | 第16页 |
1.3.3 蚜虫病原真菌及其杀蚜真菌应用 | 第16页 |
1.3.4 豆科植物蚜虫发生规律危害 | 第16-18页 |
1.3.5 蚜虫的防治 | 第18页 |
1.3.6 当前蚜虫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18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30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0-23页 |
2.1.1 供试菌株 | 第20页 |
2.1.2 供试昆虫 | 第20页 |
2.1.3 供试载体及受体菌株 | 第20-21页 |
2.1.4 供试培养基 | 第21页 |
2.1.5 主要试验仪器 | 第21-22页 |
2.1.6 主要试验药品 | 第22-23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3-30页 |
2.2.1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23-24页 |
2.2.2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化特性研究 | 第24-25页 |
2.2.3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室内生物测定 | 第25-26页 |
2.2.4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ITS序列分析 | 第26-30页 |
3 结果分析 | 第30-52页 |
3.1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30-34页 |
3.1.1 形态特征 | 第30-31页 |
3.1.2 孢子萌发率 | 第31-32页 |
3.1.3 菌落直径和产孢量 | 第32-34页 |
3.2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化特性研究 | 第34-36页 |
3.2.1 Pr1蛋白酶活性测定 | 第34-35页 |
3.2.2 胞外蛋白酶产生水平 | 第35-36页 |
3.3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室内毒力测定 | 第36-42页 |
3.4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ITS序列分析 | 第42-52页 |
3.4.1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基因组DNA | 第42页 |
3.4.2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r DNA的ITS区扩增 | 第42-43页 |
3.4.3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ITS测序结果分析 | 第43-48页 |
3.4.4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ITS序列比对 | 第48-51页 |
3.4.5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| 第51-52页 |
4 讨论 | 第52-54页 |
4.1 优良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需要综合评价 | 第52页 |
4.2 ITS序列应用到球孢白僵菌种内鉴定中的可行性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3 下一步研究问题及展望 | 第53-54页 |
5 结论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