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预审制度之重构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域外预审制度评介 | 第10-20页 |
第一节 法国预审制度评介 | 第10-12页 |
第二节 德国预审制度评介 | 第12-14页 |
第三节 意大利预审制度评介 | 第14-15页 |
第四节 日本预审制度评介 | 第15-17页 |
第五节 英国(英格兰与威尔士)预审制度评介 | 第17-18页 |
第六节 美国预审制度评介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预审制度基础理论研究 | 第20-26页 |
第一节 预审的概念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预审制度的功能 | 第22-23页 |
一、审查起诉、防止刑事滥诉 | 第22页 |
二、控制、监督侦查活动 | 第22-23页 |
三、证据审查功能 | 第23页 |
四、案件分流、提高司法效率 | 第23页 |
第三节 预审制度的价值理念 | 第23-26页 |
一、人权保障理念 | 第24页 |
二、权力制衡理念 | 第24页 |
三、司法权控制与保障理念 | 第24-25页 |
四、公正与效率权衡理念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我国预审制度研究 | 第26-32页 |
第一节 我国预审制度之沿革 | 第26-29页 |
一、建国初期的预审制度 | 第26-27页 |
二、《刑事诉讼法》颁布后的预审制度 | 第27-28页 |
三、97年“侦审一体化”改革后的预审制度 | 第28页 |
四、其他具备预审功能的制度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我国预审制度现存问题 | 第29-32页 |
一、缺乏法律层面的统一规范 | 第29-30页 |
二、制度缺乏独立地位且定位存在偏差 | 第30-31页 |
三、预审制度功能分散于其他主体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我国预审制度之重构 | 第32-42页 |
第一节 重构我国预审制度之宏观考量 | 第32-34页 |
一、准确把握司法改革前进方向脉络 | 第32-33页 |
二、具备融入现有刑事诉讼法律体系的高度可行性 | 第33页 |
三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客观环境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重构我国预审制度之微观要点 | 第34-36页 |
一、合理调整预审制度的功能重点 | 第34-35页 |
二、准确把握预审制度的权力边界 | 第35-36页 |
三、统筹兼顾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| 第36页 |
第三节 构建以检察官为主体的预审制度 | 第36-40页 |
一、检察机关作为预审主体的可行性分析 | 第36-38页 |
二、检察机关作为预审主体的预审制度设计 | 第38-40页 |
第四节 检察官预审制度进一步改革方向展望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后记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