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--以张家口市黄花坪村为例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4.2 研究框架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概念辨析 | 第18-27页 |
2.1 美丽乡村 | 第18-21页 |
2.1.1 发展历程 | 第18-19页 |
2.1.2 建设实例 | 第19-20页 |
2.1.3 评价反馈 | 第20-21页 |
2.2 传统村落 | 第21-24页 |
2.2.1 理论内涵 | 第21-22页 |
2.2.2 保护和发展实例 | 第22-23页 |
2.2.3 保护和发展评价 | 第23-24页 |
2.3 美丽乡村与传统村落 | 第24-25页 |
2.3.1 美丽乡村激发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新活力 | 第25页 |
2.3.2 传统村落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| 第2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张家口市美丽乡村建设评价 | 第27-42页 |
3.1 张家口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| 第27-33页 |
3.1.1 一般村落建设现状 | 第27-31页 |
3.1.2 传统村落建设现状 | 第31-33页 |
3.2 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构建 | 第33-41页 |
3.2.1 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| 第33-34页 |
3.2.2 研究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2.3 指标及权重确定 | 第35-38页 |
3.2.4 评价标准构建 | 第38-41页 |
3.2.5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黄花坪美丽乡村建设评价 | 第42-54页 |
4.1 村庄概况 | 第42-45页 |
4.1.1 历史沿革 | 第42-43页 |
4.1.2 历史建筑特色 | 第43页 |
4.1.3 物质遗产 | 第43-44页 |
4.1.4 非物质遗产 | 第44-45页 |
4.1.5 社会经济条件 | 第45页 |
4.2 黄花坪美丽乡村建设评价 | 第45-53页 |
4.2.1 评价赋分 | 第45-49页 |
4.2.2 各项得分评析 | 第49-51页 |
4.2.3 总体评价 | 第51-5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5章 黄花坪村保护与发展策略 | 第54-64页 |
5.1 保护与发展原则 | 第54页 |
5.1.1 政策导向,融合发展内涵 | 第54页 |
5.1.2 尊重历史,延续传统风貌 | 第54页 |
5.1.3 供需平衡,协同保护发展 | 第54页 |
5.2 强化民居建设 | 第54-57页 |
5.2.1 优化空间布局 | 第54-55页 |
5.2.2 恢复建筑风貌 | 第55-56页 |
5.2.3 加强建设管理 | 第56-57页 |
5.3 完善基础设施 | 第57-59页 |
5.3.1 污水处理 | 第57-58页 |
5.3.2 道路硬化 | 第58页 |
5.3.3 道路亮化 | 第58页 |
5.3.4 公厕及停车场 | 第58-59页 |
5.4 改善生态环境 | 第59-60页 |
5.4.1 村庄绿化 | 第59页 |
5.4.2 垃圾治理 | 第59-60页 |
5.5 开发多元产业 | 第60-61页 |
5.6 促进文化建设 | 第61页 |
5.6.1 完善文体设施建设 | 第61页 |
5.6.2 提升环境品质 | 第61页 |
5.6.3 加强道德建设 | 第61页 |
5.7 落实保护规划 | 第61-63页 |
5.7.1 落实保护工作 | 第61页 |
5.7.2 明确保护内容 | 第61-63页 |
5.8 加强保护宣传 | 第63页 |
5.9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附录 | 第69-7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