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| 1.1 引言 | 第9页 |
| 1.2 釉化用钢研究概况 | 第9-12页 |
| 1.2.1 釉化用钢性能的要求 | 第9-10页 |
| 1.2.2 釉化用钢的强化机理 | 第10-11页 |
| 1.2.3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| 1.3 钢的热处理 | 第12-14页 |
| 1.3.1 热处理工艺分类 | 第12-13页 |
| 1.3.2 循环热处理工艺 | 第13-14页 |
| 1.4 纳米压痕和三维原子探针技术 | 第14-18页 |
| 1.4.1 纳米压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| 第14-15页 |
| 1.4.2 纳米压痕测试的理论基础与影响因素 | 第15-16页 |
| 1.4.3 三维原子探针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6-18页 |
| 1.5 元胞自动机方法在组织模拟中的应用 | 第18页 |
| 1.6 课题组前期工作进展 | 第18-19页 |
| 1.7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19-21页 |
|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数值模型 | 第21-30页 |
| 2.1 实验材料 | 第21页 |
| 2.2 实验研究路线 | 第21-22页 |
| 2.3 热处理工艺流程及参数 | 第22-23页 |
| 2.4 显微组织分析与力学性能测试 | 第23-24页 |
| 2.4.1 显微组织分析 | 第23页 |
| 2.4.2 拉伸性能测试 | 第23-24页 |
| 2.4.3 三维原子探针测试 | 第24页 |
| 2.4.4 纳米硬度测试 | 第24页 |
| 2.5 DSC分析实验 | 第24页 |
| 2.6 热力学计算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2.7 元胞自动机模型介绍 | 第25-29页 |
| 2.7.1 模型描述 | 第25-26页 |
| 2.7.2 控制方程 | 第26-28页 |
| 2.7.3 算法与流程 | 第28-29页 |
| 2.8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热处理对冷轧釉化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| 第30-45页 |
| 3.1 冷轧釉化用钢的力学性能 | 第30-31页 |
| 3.2 冷轧釉化用钢的显微组织 | 第31-35页 |
| 3.3 纳米压痕分析 | 第35-37页 |
| 3.4 热处理过程中显微组织演变的CA模拟 | 第37-41页 |
| 3.4.1 两相区等温过程 | 第38-39页 |
| 3.4.2 连续冷却过程 | 第39-41页 |
| 3.4.3 回火过程 | 第41页 |
| 3.5 冷轧釉化用钢显微组织与屈服强度的关系 | 第41-43页 |
| 3.5.1 780°C保温空冷过程中马氏体的形成 | 第41-42页 |
| 3.5.2 纳米硬度和C浓度的变化规律 | 第42-43页 |
| 3.5.3 屈服强度变化分析 | 第43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| 第四章 循环热处理对热轧釉化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| 第45-61页 |
| 4.1 循环热处理工艺参数 | 第45-49页 |
| 4.1.1 热力学分析 | 第45页 |
| 4.1.2 DSC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4.1.3 淬火实验及循环热处理工艺参数的确定 | 第46-49页 |
| 4.2 循环热处理对釉化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| 第49-57页 |
| 4.2.1 在Ac_3~Ar_3温度区间的循环热处理 | 第49-53页 |
| 4.2.2 在Ac_3~Ar_1温度区间的循环热处理 | 第53-57页 |
| 4.3 循环热处理与常规热处理后釉化用钢组织性能的对比 | 第57-58页 |
| 4.4 不同循环热处理工艺参数对晶粒尺寸和屈服强度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61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9页 |
|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9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页 |